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高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调整阶段,经济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在更高水平上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调整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采取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对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依赖。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是较低的产业结构,这不仅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效率和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一个高效的资金配置途径,能将资金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率的产业或企业中去,这就离不开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我国金融部门长期处于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还存在着诸如利率管制、信贷配给等一系列较为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在这样的金融市场中往往存在着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资金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金融系统依靠效率分配资金的机制受到限制,这一问题的解决在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金融抑制政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基于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背景,同样的金融抑制政策会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的发展阶段下金融抑制政策作用的梳理,发现金融抑制政策在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提升,然而随着工业部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金融抑制却阻碍了产业结构的提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了金融抑制对产业结构提升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显著,实证结果还表明,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却没能够带来相应的产业结构提升作用。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