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叶以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素,知识创新亦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知识创新需要具有批判、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也是对培养人的事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用原来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应对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为了贯彻落实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要求在高中增设一门基于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 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如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多种信息处理工具、实时、非实时的交流工具、信息发布的空间,使得信息技术可以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各个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广泛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问题。正是这种背景下笔者写下了此文,试图探索一种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 文章的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以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想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第一章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学理念、基本特征、实施流程以及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比较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其内涵的解读。 第二章,首先界定了本文论述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特点。接着,论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支持的必要性。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可以为研究性学习创建最理想的学习环境。 第三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支持模型,信息资源、研究工具、交流(/协作)工具、学习活动管理为此模型的四大信息技术支持要素,并对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文章的最后部分是结束语,总结了本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