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代光学显微仪器将高性能光学组件与数字图像的采集处理功能相结合,实现了远远超过了人眼感知的,对待测样品微小细节的可视化的复杂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医药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尤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学领域,现代光学显微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光学显微镜却面临体积日益庞大、系统日益复杂、造价日益昂贵、并且对于细胞之类的生物学样品需要借助染色手段进行标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光学显微仪器将高性能光学组件与数字图像的采集处理功能相结合,实现了远远超过了人眼感知的,对待测样品微小细节的可视化的复杂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医药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尤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学领域,现代光学显微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目前的光学显微镜却面临体积日益庞大、系统日益复杂、造价日益昂贵、并且对于细胞之类的生物学样品需要借助染色手段进行标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无透镜显微成像”这一技术,开发了一套小型化便携式大视场无透镜细胞分析监测仪,实现了低成本、大视场、非侵入式的定量三维成像功能,创新点主要如下:(1)使用基于多波长照明的无透镜相位恢复技术开发了一套无透镜显微系统样机,实现了对透明样品的非侵入式定量相位成像。系统不包含任何光学放大元件,仅由单颗LED光源照明,并通过CMOS相机进行图像采集,而后由软件端进行图像恢复与重构,大大降低系统成本且压缩系统体积。经验证,本系统成像分辨率达1.55μm,观测视场大小约为29.67mm~2,在相同分辨率下,观测视场达传统显微镜(4倍物镜,NA=0.16)的15倍,同时观测近10000 Hela细胞。此外,得益于最简化成像系统,本系统高度约14cm,可直接内置于细胞培养箱实现长时间细胞观测。(2)为无透镜显微系统样机开发配套软件,软件除基本成像功能外,还集成了网络图像传输、细胞分割、细胞计数、细胞生长轨迹示踪、剖面测量等功能,可对成像结果进行智能化、自动化分析。此外,为了加快成像速度,本软件基于CUDA进行GPU加速,相比单纯使用CPU进行计算,运算效率大幅提升。(3)传统的无透镜相位恢复技术通过迭代的方式进行相位恢复,运算量大、耗时长。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帧无透镜相位恢复技术,仅需单幅离焦图像即可恢复待测样品的相位信息。本文完成了该无透镜显微成像系统的样机开发,包括成像算法、硬件驱动与配套软件三部分。通过对相位分辨率目标、水稻胡麻斑病孢子、未染色Hela活细胞、单子叶及双子叶植物根茎切片的测量来检验系统的性能,为小型化显微镜的发展与其在即时检测和活细胞观测领域的应用探索了新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雷达,通信,移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扫描天线已广泛用于各领域,并得到快速发展。在常用的电扫描天线技术中,通过改变天线的工作频率来实现波瓣指向的改变,即构成频率扫描天线。双极化微带天线不仅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共形等优点,此外还能同时发射两个互不干扰的正交极化电磁波,承载双倍信息量。本文在叙述频扫天线和双极化天线基本理论上,对双极化频扫天线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频扫天线与双极化天线的研究
随着太阳能应用的大规模普及,太阳能电池板的产能不断提高。缺陷检测技术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但现有的缺陷检测技术只能在暗室内工作,这导致检测仪器体积庞大,检测环境严重受限。因此,各厂商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适应各种光线环境的缺陷检测技术,以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为此,本课题围绕高照度下太阳能电池板缺陷检测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太阳能电池板检测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现有检测技术只能在
目前,由于电动式负载模拟器可对舵机加载任意函数的力矩,加载精度高,且结构简单,所以被工业上广泛的研究和使用。而如何抑制多余力矩和提高控制精度是电动负载模拟器研究的关键。论文针对电动负载模拟器系统,以其数学模型为研究基础,对其系统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系统校正与多余力矩的抑制、自适应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最后在搭建的试验平台上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了试验验证。首先,设计了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整体方案,并
随着工业传感器,AI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等科技得到飞速发展。依据车载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来提高无人驾驶的可靠性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对交通对象进行建模,传感器数据能够被有效的利用,从而挖掘出不同交通对象之间的特征,进而识别出不同的交通对象。将通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利用本研究采用的目标运动模型结合非线性的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使得建立的整个系统模
下雨天粘附在摄像机镜头上的雨滴会严重影响采集到图像的质量,而将因雨滴退化的图像通过处理转换为干净的图像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问题的难点在于这些因雨滴退化的图像中雨滴的位置没有给出,并且被雨滴遮挡区域的背景信息几乎完全丢失。随着计算机软硬件以及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卷积神经网络逐渐被应用到图像修复任务中。然而,当前关于去雨滴的研究却比较稀少。因此本文针对单幅图像雨滴去除的任务,应用卷积神经网络并通过合理
直径介于几百微米至几毫米的中空靶丸是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实验的核心器件之一。其内表面任何微小的缺陷都有可能引发不对称压缩,导致点火失败。在现有的检测方法中,光学显微零位干涉术是靶丸内表面缺陷检测方案中最具潜力的方案之一。本文针对靶丸内外表面形貌信息混叠现象以及内表面缺陷离焦问题,从光学空间分层衍射计算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以下研究:基于标量衍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组织标本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活化转录因子4(ATF4)、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蛋白水平差异及与气道重塑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该院呼吸内科就诊的合并肺肿瘤的急性加重期COPD、稳定期COPD的肺叶切除组织蜡块标本各40例,分别纳入急性期组、稳定期组;另外选取40例该院实验室保存的行肺肿瘤肺叶切
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简称BSS)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内将未知的源信号从混合的观测信号中恢复出来的一种方法。盲源分离技术由于其强大的分离能力,目前已在语音信号、数字通信、生物医学、雷达阵列处理、信息安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研究了盲源分离算法在雷达信号抗干扰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论文建立了PD和LFM雷达回波信号的模型,对信号的模糊图特
短程定位和生命体征探测是医疗监控、驾驶员辅助和室内导航等领域的两个热门研究课题。事实上,在很多场景下两者已交叉融合:例如,通过捕捉目标的生命体征来定位隐藏的入侵者,或对住院患者进行轨迹跟踪并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相比于接触式传感器、光学相机和红外传感器等传统技术,雷达传感器在生命体征探测和短程定位领域的应用具有非接触、可穿透、不受光照温度影响等独特优势,获得了广泛研究与应用。但当前的雷达传感器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