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的慢性肠道疾病,缺乏有效治愈方式,仅能通过外科手术、药物等手段进行缓解及延缓疾病复发。因此,明确IBD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进行IB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细胞内作为核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而在感染或细胞损伤时,IL-33作为“警报素”被释放到组织中,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的慢性肠道疾病,缺乏有效治愈方式,仅能通过外科手术、药物等手段进行缓解及延缓疾病复发。因此,明确IBD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药物进行IB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细胞内作为核转录因子调控基因表达,而在感染或细胞损伤时,IL-33作为“警报素”被释放到组织中,通过与ST2受体结合,激活多种免疫细胞,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围绕IL-33在炎症性肠病进展中的潜在作用已有系列研究,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确。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TGF-β超家族的远亲,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中,包括脑、肠、肾等。GDNF在维持肠上皮组织完整性、缓解肠道炎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发现IL-33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分泌GDNF等神经营养因子缓解缺血性脑损伤。通过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我们深入探讨IL-33对肠道上皮细胞分泌GDNF的影响及其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IL-33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及其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小鼠结肠炎模型,观察野生型(WT)和IL-33受体缺失(ST2-/-)型小鼠发病差异。外源性IL-33处理,测定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组织病理学变化等评价实验动物宏观和微观组织病理损伤情况,AB-PAS染色法观察肠黏液层的完整性,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织染色检测结肠组织中IL-33、ST2、紧密连接蛋白、RET、GDNF家族配体和MLCK的表达及分布,明确IL-33对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症状及其通透性的影响。采用肠类器官建立DSS诱导肠上皮屏障的损伤模型,检测IL-33对DSS肠类器官通透性、紧密连接蛋白、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IL-33在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建立2%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IL-33处理可使疾病小鼠体重回升,杯状细胞数量增多,缓解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等状况,提示IL-33能显著改善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同时,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L-33明显上调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T2-/-小鼠建立疾病模型后,体重显著降低,结肠组织损伤严重,DAI评分升高,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损,且IL-33处理无效。2、IL-33调节GDNF/RET信号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RT-PCR和组织免疫染色结果显示IL-33上调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GDNF家族配体(GDNF、ARTN、NRTN、PSPN)及受体RET表达。而经受体RET激酶抑制剂GSK3179106(GSK31)处理后,IL-33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被抑制,并出现体重下降,结肠萎缩严重,DAI评分和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MLCK蛋白表达升高。而腹腔注射GDNF可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促进肠上皮屏障损伤修复。3、IL-33调节肠上皮屏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建立DSS诱导的小肠类器官模型,IL-33处理改善肠类器官活性,降低肠类器官通透性,上调GDNF、受体RET和紧密连接蛋白m RNA的表达,同时降低MLCK m RNA的表达。而在ST2-/-小肠类器官中,IL-33处理无效。在RET抑制剂处理的DSS肠类器官中,IL-33对肠上皮屏障的修复作用被抑制。GDNF处理DSS诱导的小肠类器官,明显降低肠类器官通透性和MLCK m RNA表达,而MLCK抑制剂(ML-7)处理后,MLCK m RNA表达下降,同时GDNF上调紧密连接蛋白m RNA表达。结论:IL-33通过结合其特异性受体ST2,促进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其受体RET表达,抑制MLCK表达,上调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生成,改善肠上皮屏障通透性,从而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上皮屏障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塑。
其他文献
纳米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发展迅速。常规药物纳米化,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能够定点释放药物,改变药物体内分布,从而有效提高抗肿瘤作用,已经成为纳米医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将天然无机纳米材料-埃洛石纳米管(HNTs)分别用叶酸靶向分子(FA)和透明质酸靶向分子(HA)进行功能化,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具体内容如下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CARs)修饰可显著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利用前期工作中获得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高度特异性亲和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插入结构域受体(KDR)的特点,以VEGF165为靶分子,铰链区与跨膜区CD8α,共刺激分子CD28、胞内信号段CD3ζ融合构建二代CAR,病毒转导Jurkat细胞挑选永久表达KDR-CAR的Jurkat细胞株。通过肺癌细胞模型评价KD
目的:引进英文版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Hypoglycemia Fear Survey-Parents,HFS-P),经过汉化、跨文化调试、信度、效度检验,分析中文版量表在国内1型糖尿病儿童家长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为国内低血糖恐惧感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方法:1.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源调查表作者取得联系,获取授权。采用Brislin双人翻译—回译的方式进行汉化,并进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
背景及目的: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类慢性肾病进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尤其以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及胶原聚集增多为主要特征。但目前临床上对肾脏纤维化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且其具体的发生发展机制还有待阐明。研究表明巨噬细胞的大量浸润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肾纤维化进程中有重要作用。而在肾纤维化进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可通过转分化机制转变成肌成纤维细胞,参
听力损失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是许多内耳疾病的临床表现。内耳感觉毛细胞受损或丢失是引起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但哺乳动物的内耳缺乏增殖或再生能力。因此,一旦内耳感觉毛细胞受损或丢失将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很难挽救。目前,纳米递药系统在内耳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显示出向内耳递送各种治疗剂的巨大潜力,但如何有效的将药物递送至基底膜顶回毛细胞是耳科学专家面临的重大挑战。通常认为,药物经局部给药后会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养老方式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的养老问题,智慧养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智慧养老处于发展的初期,正面临诸多挑战,探索并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对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探讨了智慧养老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建构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其次,运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应用了Cite Space V研究工具,对国内外智慧养老研究
1.背景及目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约有25%的人群发展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虽然目前的治疗方法已经大大降低了HF的死亡率,但HF的5年生存率仍然接近50%。研究表明,MI后过度的炎症反应在心肌重塑和HF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及时地控制MI后的炎症反应,是延缓或阻断MI后HF的新策略。然而,目前并没有抗炎药用于MI后HF的防治。黄
研究目的:通过多种T细胞分化早期特异性转录因子过表达,诱导终末分化的效应性T细胞去分化,探讨效应性T细胞直接重编程为记忆性T细胞的可行性。研究背景:T细胞治疗回输的基因工程化T细胞因体内增殖和存活能力低下,严重限制了过继性T细胞治疗的长期抗肿瘤效果。有研究发现,T细胞的治疗效果和增殖潜能取决于T细胞的分化状态。处于分化早期的T细胞具有更长的寿命,更强的增殖潜能和重构完整T细胞亚群的能力,因此更适用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外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病理特征,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紧密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NAFLD疾病谱很广,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以及进展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
气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生环境中的人-畜-水生动物共患致病菌,DNA条形码可实现对气单胞菌的高效准确鉴定,为合理选择抗感染治疗用药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频繁爆发的气单胞菌感染性病害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同时限制了养殖行业的发展。了解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基因和通路,探究免疫应答关键基因的序列结构信息可为药物靶点的发现与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研究基础,为致病菌的综合防治提供新思路。实验以33株气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