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地深入和加快,英语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语或国际通用语,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更是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热潮。一些学者认为“英语热”造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民族身份焦虑,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逐渐减弱。根据“认同”的相关理论,二者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英语亦可成为人们表达中国身份的工具。身份认同即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存在于任何交际活动中。语言与身份认同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在使用另一种语言作为交际手段时,对本族语言与文化的认同会被移植到其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之间不断的接触会导致语言的变异。世界英语研究者认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使之拥有了多元的语言文化身份,不同的语言约定和文化传统就有可能被移植到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之中。中国英语变体,作为世界英语变体大家庭中的一员,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不可避免的带有汉语语言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语言与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同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英语是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条件。本论文试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论证在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认同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保持这种认同的重要性;接着对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缺乏表达能力,这极有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本论文的作者亦对《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大学体验英语》两套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两套教材都以介绍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含量极低,这是导致大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以上研究,本论文的作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和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中国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带有中国语言和文化特点是不可避免的,与其它英语变体处于同等地位,同时也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应将中国文化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英语教材做一系列调整,教材中应适当添加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足够的中西文化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采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