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行为是全球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发生在青少年学生之间的一种蓄意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具有反复性、持续性的特点,伤害手段多样且难以被人察觉,给广大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肉体以及精神伤害。探讨这一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找出此类行为的保护性因子与危险性因子,有助于从一定意义上铲除其暴力滋生的温床,建立长效的保护体系,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少年一方面伴随着与父母的情感疏离,要求独立。一方面渴望从同伴的身上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与认同。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淡化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的出现,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内部行动模式促使了校园欺凌这类越轨行为的诞生。但是过往的心理学范式无法解释部分未出现心理异常情况的青少年也会参与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现象,同样也无法解释部分缺乏父母关爱与教导的青少年仍然能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团结友爱,较少违反社会规范的现象。青少年群体容易在与越轨同伴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习得越轨的技术与态度,进而自身也参与到越轨行为的实施中。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可能是诱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子与近端因素。父母教育期望对青少年学习投入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学习过程中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以及对未来人生成就的期盼提升了青少年从事越轨行为的成本,从而对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进行控制。父母教育期望可能是预防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子。因此,本文尝试整合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构建新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学年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在对核心变量为缺失值的个案进行均值替换之后,共获得有效个案数9146个。运用SPSS20.0与PROCESS3.3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试图探讨亲子依恋、越轨同伴交往、父母教育期望、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在控制变量上的差异性。越轨同伴交往在亲子依恋与校园欺凌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亲子依恋水平与青少年的校园欺凌行为水平呈显著负相关。(2)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在亲子依恋水平与校园欺凌行为水平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3)父母教育期望在亲子依恋水平与越轨同伴交往的关系中发挥着调节效应。父母教育期望越高,青少年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就越难通过提升越轨同伴交往水平来诱发校园欺凌行为。(4)在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沟通对亲子依恋的贡献程度比父母监管对亲子依恋的贡献程度更大。(5)在性别的差异性分析中,男生相比女生有更高的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并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女生相比男生则拥有更高的亲子依恋水平,更高的父母教育期望。在家庭居住地的差异性分析中,居住外地的青少年相比居住本地的青少年有更高越轨同伴交往水平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独生子女的差异性分析中,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拥有更高的亲子依恋水平,更高的父母教育期望。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则有更高的越轨同伴交往水平并且更可能实施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校园欺凌不仅仅是个体心理异常诱发的越轨行为,同时也是越轨同伴交往、社会联结薄弱等外部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治上也需要更关注家庭教育期望这一保护性因子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