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从病灶残留角度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范围的选择,为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石蜡切片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723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560例;年龄11岁-82岁,平均年龄41岁,≤45岁者432例,>45岁者291例;侵犯被膜患者200例;多灶癌221例,其中病灶位于双侧150例,病灶均位于一侧71例。行甲状腺侧叶+峡部切除患者186例,全切患者537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682例,颈侧方淋巴结清扫患者304例。将统计出的结果,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不同手术方式与病灶残留之间的潜在联系,研究病灶数量、病灶分布、病灶大小、性别、年龄、被膜侵犯之间的关系,及其对PTC病灶特点、中央区和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甲状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结果:随着病灶直径增大,多灶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P=0.03)。随着病灶直径的增大,多灶癌患者中癌灶分布于甲状腺双侧的患者逐渐增多(P<0.01)。有被膜侵犯和无被膜侵犯的多灶癌患者中,癌灶分布于双侧甲状腺的比例分别为78.0%、64.2%(P=0.04)。病灶直径≤1cm和>1cm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4%、68.4%(P<0.01);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9%、46.9%(P<0.01)。病灶直径≤0.5cm与0.6-1.0cm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6%、46.9%(P<0.01);病灶直径1-2cm和2-3cm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39.3%、64.7%(P<0.01);随着病灶直径增大,中央区、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P<0.01;P<0.01)。年龄≤45岁和>45岁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0.2%、44.6%(P<0.01);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32.9%、23.5%(P<0.01);随着年龄增高,中央区、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升高(P<0.01;P<0.01)。随着中央区淋巴结数量的增多,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增高(P<0.01);中央区淋巴结数量分别为1枚和2枚时,颈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29.4%、44.6%(P=0.04)。结论:1、无被膜侵犯、多灶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病灶直径≤3cm时可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对于病灶直径>3cm或存在被膜侵犯、显著淋巴结转移及多灶性病变时应行甲状腺全切。2、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并送冰冻病检。3、对于病灶直径>2cm、多灶癌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2枚的患者,可预防性清扫患侧颈侧方淋巴结,其他患者,无需常规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4、不同手术方式可导致临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增高,但并不增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几率。不必因不同术式在并发症上的差异而改变原有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