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自我——解读爱默生的自立思想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爱默生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及学说对美国民族文学的诞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创立独立的美国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散文《论自立》是爱默生的主要作品之一,对美利坚民族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当代作家思想基础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篇散文中包含了许多格言,也提出了大量新的想法和观念。同时,自立的思想激励着人们要依靠自己,而不要沿袭或遵守社会习俗,这也是他对其人生观的总结。在本篇论文就行为自立及思想自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他的“环”、“补偿”及“使命感”三个观点进一步探究自立思想的内涵。此外,自立的个体如何在社会的同时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也将是文章阐述的内容之一。结论部分中论述了个人之间及国家之间如何共存共处的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此理论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打破了此前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传统。目的论
德语是屈折语言。屈折变化顽固地标注着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保障着句子基本意义的实现。这种标注作用使语序从实现句子意义的任务中解放出来,为说话者/作者在调度句子成分、凸
  本文拟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入手,探讨话语理解中的非语言知识的运用,并着重讨论文化知识的运用,简单回顾了六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分别从语音、词汇、句子及话语层次分析话语理解的
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出发,对康拉德众多故事人物的剖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康拉德不愧为一个描述心灵的大师,是一面人类精神的镜子。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主要追溯康拉德的
  本文从历时角度,以近期翻译发展状况为背景,用奈达(Nida)和希金斯(Higgins)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以《傲慢与偏见》及其六种中译本为文本,对虚词“了”(le)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