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肿瘤的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乳腺癌尚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疾病的预后完全依赖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因此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肿瘤微血管密度可定量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是判断肿瘤进展和转移潜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但其测量依赖于术后病理检测,无法在在体实现对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评价。因此,研究一种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好,低创伤的影像学方法,能够为那些鉴别诊断困难者或不愿手术患者及想术前评估肿瘤血管的生成活性者提供可靠信息是关注的重点。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分析可以定量地间接评估活体内肿瘤的血管生成活性,其对血管显示有特殊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超声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判别,且超声造影具有实时、动态、无创伤、可重复等优点。目的:通过对超声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的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关联性进行研究,能够为术前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乳腺肿瘤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试验分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乳科2009年10-2010年10月乳腺肿瘤患者25例,肿块病灶30个,其中术后病理确诊的恶性肿块16个,良性肿块14个。本研究所检查的30个肿块病灶均于术前进行超声造影,应用造影分析软件(QLAB时间-强度曲线)对造影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得到各项定量参数,包括病灶内造影剂始增时间(Arriving Time , AT)、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并对时间-强度曲线的形态进行分析。将术后肿块组织切片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测定微血管密度(以CD34为标记)。结果:1.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超声造影剂始增时间及峰值时间无统计学意义。2.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具有显著不同。3.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4.乳腺肿瘤的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与微血管密度均有正相关性。结论:通过超声造影与术后微血管密度进行关联性分析,超声造影有可能为诊断乳腺肿瘤提供一种术前的无创、快捷的影像学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的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状态,探讨其在分娩后糖耐量异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筛选出8例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妊娠后
目的:  对165例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肉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肌电图和肌肉病理改变,探讨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对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价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