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应用“合谷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面瘫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所有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的66例周围性面瘫后期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参照由高树中教授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关于面瘫治疗方法的选穴,进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合谷刺"法进行治疗,取穴:由阳白进针,沿丝竹空、攒竹、鱼腰方向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应用“合谷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面瘫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将所有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的66例周围性面瘫后期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参照由高树中教授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关于面瘫治疗方法的选穴,进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应用"合谷刺"法进行治疗,取穴:由阳白进针,沿丝竹空、攒竹、鱼腰方向平透;以四白为进针点,沿睛明、瞳子髎、迎香三个方向平刺;以地仓为进针点,沿颊车、水沟、承浆三个方向平刺,牵正向前斜刺,听宫、合谷、支沟、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均施以直刺进针,所有穴位均平补平泻。针刺5日,休息2日,以7日为一个治疗周期(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3疗程结束、第4疗程结束时采用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情况的综合比较分析:两组病人针刺前基本情况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程、患侧分布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FDI评分中的躯体功能(FDIP)、社交生活功能(FDIS)、和中医症候疗效标准评分等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综合疗效判定分析:第3周针刺结束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6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疗效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针刺结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13%,观察组疗效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第3周针刺后与第4周针刺后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对周围性面瘫后期患者应用“合谷刺”法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面部对称性,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周期短。3.H-B量表分级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第3疗程结束后,H-B分级和针刺干预前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分级升高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显著(P<0.05)。第4周针刺结束后,对照组的H-B分级和第3周相比仍有显著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提高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观察组H-B分级的提升程度仍远远超过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FD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后,FDIS所得评分与针刺干预前相比均有大幅度地减少,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4个疗程的针刺干预后,对照组FDIS评分较第3周针刺结束时仍有大幅度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分数变化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FDIS评分下降程度仍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FDIP评分比较:两组病人经3周的针刺干预后,FDIP得分和针刺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4周针刺完成后,对照组的FDIP分数和第3周针刺完成时相比依旧有显著性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出现显著的分数波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FDIP分数仍远远超过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中医症候疗效标准评分:两组病人在为期3周的针刺干预后,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的综合评分相对于针刺干预前均出现了显著性下滑,组内及组间进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周的针刺干预结束后,对照组中医症候疗效标准评分仍在以明显程度的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分数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瘫中医症状疗效标准的综合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减少得更加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导师运用“合谷刺”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肌肉瘫痪症状,改善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社会生活功能,与常规针刺法相比,疗效更佳,且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1、通过分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及宫颈HPV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防治宫颈HPV感染提供依据。2、通过观察温针灸治疗阳虚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在防治阳虚质HR-HPV感染中的价值,以期为宫颈HR-HPV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目的:观察调神止痛针法结合“分经论治”干预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为慢性紧张型头痛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SPSS生成随机数字后将随机数字降序排列,按照标准收集慢性紧张型头痛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调神止痛针法结合分经论治组)和使用针刺基础方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取穴为:调神止痛针法:水沟、内关双、耳穴、神门双,参照张智龙教授编著的《五味斋医话医案》中头痛分经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复合证候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性别、病程、饮食习惯等因素、胃镜下形态变化、病理改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刘华一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一步完善CAG中医辨证诊疗,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10例CAG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信息、发病相关因素、胃镜、病理、
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在女性外阴皮肤病变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非瘤样病变疾病。此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外阴瘙痒、外阴皮肤及粘膜皲裂疼痛不适、外阴皮肤及粘膜色素减退甚或变白、外阴组织萎缩粘连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且以目前的临床治疗手段而言,尚无法对该病做到彻底根治。因此,该病患者不仅在身体上承受着病痛折磨,心理上也在不断地承受着压力。外用涂抹激素及维生素E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取穴及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理脾胃针法联合调中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文献研究方面:广泛收集现代文献中针刺及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相关文献,其中现代文献源为中国知网CNKI(1979~2020)、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20)、维普数据库VIP(1979~2020)和万方数
目的:观察养血柔肝针法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思路和临床方案。方法:将符合肝郁脾虚型的64例2型糖尿病合并情绪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各32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先予糖尿病常规治疗,盐酸氟西汀分散片(Patheon France,20mg,Qd)以抗焦虑、抑郁状态。观察组采用养血柔肝针法加减
目的:采用证候学调查方法,明确卒中后痴呆(PSD)的证候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观察调神益智针法治疗卒中后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卒中后痴呆的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1.证候调查:本研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制定卒中后痴呆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进行证候学调查,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SD患者的证候分布
目的:此次临床观察旨在探讨健脾调枢法所制定的中药方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评价主要从便秘症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首次服药起效时间以及复发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力在客观了解健脾调枢法中药方的治疗作用,为功能性便秘的施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经过辨证筛查,将证属脾虚气滞型64例纳入,随机分两组,各32例。在
目的:探讨不同影响因素下玫瑰痤疮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发病特点,完善玫瑰痤疮的中医辨证体系,为玫瑰痤疮的辨证论治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为其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对2019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129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玫瑰痤疮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对所收集病例的的性别、年龄、皮疹特点、生活习惯等情况以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采用Excel
目的:观察理筋刺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研究非特异性腰痛的新的取穴点与针刺手法。方法:将46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理筋组(治疗组)针刺治疗穴位选取:胞肓、秩边、承扶上1寸、大横、维道、肾俞、大肠俞、气海俞、肓门、志室、腰眼,进针后针刺方向朝向病灶区斜刺,押手在针刺点旁针点运行方向轻触,常可见到肌束抽动或押手感到肌颤动感,后稍退针同方向再刺,至无肌束抽动,退针至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