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时代的文学镜像——转型期中国市民小说论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ongyan0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引发了中国社会和文化整体上的世俗化转型。在这一转型时期,市民小说从中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获得了发展和繁荣的契机,逐渐成为文坛上非常重要的叙事潮流。同时,时代语境也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世俗化转型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对转型期市民小说进行全面的观照和研究。第一章主要论述影响转型期市民小说写作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市场经济体制下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多层次扩展,为市民小说提供了新的叙事资源,是导致市民小说嬗变和兴盛的直接动因。而大众文化的扩张、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所造成的消费性文化语境则构成了转型期市民小说写作的宏观文化背景。第二章着重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转型期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从整体上看,市民小说是立足于日常生存来审视市民生活的,属意于构建一种日常化的生存哲学。本章分别从四个维度对这种哲学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日常生活作为人类存在形态的价值阐释;凡人话语的世俗化建构;婚恋本质的世俗化还原;物质诉求的多元化认同。第三章侧重分析转型期市民小说中的系列人物形象。本章把转型期市民小说中出现的四种标本式的市民形象作为时代精神的载体,着重分析其最为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从不同的维度映射出了转型期的时代精神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转型期市民小说的叙事追求。转型期市民小说的叙事表达和美学追求深受消费性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其在叙事策略、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等叙事的各个层面上都向读者的审美趣味和阅读心理倾斜。 概括起来说,转型期市民小说的新兴气象是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内涵和审美特征也镜子般映射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其他文献
本文对王小波的文学精神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追求有趣是王小波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而反抗无趣是他的精神出发点。反抗无趣和追求有趣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有趣是智慧、开放、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口角生疮、口腔溃疡的“上火”经历,大多数人对此都不以为然。然而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小毛病,用一句“上火”以概之。要知道,小毛病往往隐藏着大问题。    其实,“上火”往往是体内有炎症的表现。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最新研究证实,长期不消退的慢性炎症是现代多种疾病的共同诱因之一,这些疾病包括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痴呆症等。  中医的“上火”与西医的“炎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把近代诗话创作置于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大背景下,结合典型文本认真考察其总体特征,同时探析社会文化转型对近代诗话创作的影响,进而确定近代诗话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对物质之于女性生存的重要意义有着清醒的体察,她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幅新旧交替时期女性的“求生图”。尽管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有
本文对张炜长篇小说的哲学精神及价值归属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张炜创作的小说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体现了儒家显性精神,又隐含了道家的自由任性的隐性精神。儒家的显性精神
《妙法莲华经释文》是日本中算撰写的一部重要佛典音义著作,成书于公元976年。这是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音义”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十分丰富,所引注者及书籍甚多。但是除了日本
睡眠是人体的充电器,睡眠是最好的“滋补品”,睡眠是抵御疾病的“防线”,深睡眠是“美容时间”。    古人云:“不觅仙方觅睡方,一觉熟睡百病消。”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健康、长寿,人们采用锻炼、营养以及滋补全身等各种方法,但养生的第一补品不是别的,而是深睡眠,“补啥都不如补深睡眠”。那么,具体来说,深睡眠都能补什么呢?    补充能量  深睡眠是人体睡得最熟、最香的阶段。
笔者以建安游宴诗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原因、特点、传承及影响作了全面分析,这些分析围绕着统治者与文人集团的游宴与赋诗活动展开。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建安游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