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稠环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及无规三元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伏应用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681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当中,光伏活性层材料的性能对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器件性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主要由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所构成,给体材料包括小分子给体和聚合物给体,受体材料包括小分子受体和聚合物受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材料出发,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小分子受体与聚合物给体材料,并且对其光伏性能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研究。1、我们在高性能的非富勒烯稠环小分子受体Y6的基础上,利用氯原子逐一取代3-二氰基亚甲基-1-茚酮端基上的氟原子,合成出3种非对称小分子受体材料,分别是SY1(2个F原子和1个Cl原子)、SY2(2个F原子和2个Cl原子)和SY3(3个Cl原子)。同时我们也合成了之前所报道的Y6(4个F原子)和Y6-4Cl(4个Cl原子)作为对比材料。在这五个分子当中,以SY1的最低未占有轨道能级(LUMO)最高,分子之间的堆积更好。以PM6为聚合物给体材料,SY1为受体材料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PCE达到了16.83%,并且具有0.871 V的高开路电压(Voc)和76%的高填充因子(FF)。高的FF主要归因于PM6:SY1器件有着更平衡的电荷传输以及更优化的活性层形貌。2、我们合成了两种“双受体单元型”的无规共轭聚合物给体PBDB-TAZ20和PBDB-TAZ40。基于PBDB-TAZ20:ITIC与PBDB-TAZ40:ITIC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未经添加剂处理,PCE仍然分别达到了12.34%和11.27%。对于三元共轭聚合物,通过适当地降低结晶性和减小相分离尺寸而有利于改善电荷传输,减少双分子复合和陷阱辅助复合,从而提高无添加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这一结果表明,在D-A聚合物给体中添加第三组分受体单元为合成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可再生能源作为化石燃料替代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加速了有机太阳能电池(OSC)的出现。在这个便携式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时代,有机太阳能电池尤其表现出质量轻、半透明、机械柔性和低成本的可加工制造等优势。近十年来,随着高效共轭活性层材料,器件结构以及界面缓冲层材料的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并且光电转换效率(PCE)突破了18%。尽管性能有了令人惊喜的增长,甚至超过了基准效率15%的商业化门槛,但是仍然有
偏航刹车装置作为偏航系统的主要执行机构,其制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风电机组在极端气候和频繁的偏航下,偏航刹车装置容易造成强度破坏以及疲劳破坏。为此,开展对偏航刹车装置的强度分析以及疲劳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讨论了风电偏航系统以及制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给出了偏航刹车装置的安装方式以及安装位置,结合风电机组的实际运行状态,分析偏航系统的传力特性以及刹车
作为第三代太阳电池中的翘楚,有机太阳电池和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由于其简易的湿法加工、低廉的加工成本以及兼容柔性可穿戴设备应用的特点,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密切关注。然而,实验室常使用的旋涂制备工艺,对于新型太阳电池走向商业应用的大面积化印刷制备过程却是不兼容的。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太阳电池在小面积旋涂与大面积印刷过程中光敏层的结晶行为的差异性造成的。为了进一步探究太阳电池印刷过程的结晶行为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
电动汽车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充电负荷将可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预测研究,而电动汽车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导致其充电负荷发生显著变化。而且当一定规模的电动汽车在电网原始负荷高峰开始充电时,系统负荷曲线会出现“峰上加峰”的情况,对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一种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预测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以及环保等优点的能量存储设备,目前石墨已经被推广为商业化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尽管其循环稳定性能优异,但其理论比容量只有372 m Ah g-1,无法满足电动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需求。由于氧化亚硅(Si Ox,0
聚合物特有的高黏弹性,使得其在加工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剪切和拉伸应力,在诸如棒材、管材、方型材等挤出制品的挤出过程中,熔体会出现挤出胀大、变形、表面质量粗糙等问题。在电线的包覆挤出中,则主要表现为包覆质量粗糙、外观不光亮及芯线外露等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聚合物熔体与口模壁面之间的粘附力过大导致的,气辅挤出技术是减小熔体与口模壁面之间黏度摩擦的有效手段之一。论文将气辅挤出技术运用于电线包覆挤出中,其
近年来,基于三维(3D)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ABX3,A=Cs+,CH3NH3+(MA+),CH(NH2)2+(FA+);B=Pb2+,Sn2+,Ge2+;X=Cl-,Br-,I-)为光吸收层构建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直接带隙、带隙可调节、吸光系数高、激子束缚能低和载流子寿命长,以及易溶液加工、成本低、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成为当今第三代新型光伏技术中的研究热点。经过不断优化,钙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5G技术的兴起,3C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对电池容量的要求越来越大,而现在投入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锂硫电池由于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和高理论比容量(1675 m Ah g-1),被认为是未来储能的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然而,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硫较差的导电性、多硫化物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硫还原过程中体积膨胀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实际应用。本
锂离子电容器作为新型的储能器件之一,兼具了双电层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和锂离子电池的高能量密度,深受广大科研者的关注,然而,锂离子电容器在循环过程中会生成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且部分锂离子嵌入电极材料后无法脱离,造成不可逆容量,都消耗了大量电解液中锂离子,从而降低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可见提前对锂离子电容器进行预嵌锂十分重要,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不同锂源材料对负极材料进行预锂化处理,通过化学气相沉
物料配送是生产制造的重要环节,是连接仓库与生产车间的桥梁。为响应市场需求多样化、提升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生产线的柔性化和仓储的智能化,与此同时,对物料配送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全面提高企业生产力,本文以电气柜装配线为研究对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就物料配送方法优化进行研究。根据生产物流理论,对现有电气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物料配送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优化目标,给出了基于互联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