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纳米粒子改性的石墨烯/硅太阳能电池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y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墨烯材料是一种二维的碳衍生物,以其优秀的光学(高透光率)、热学、电学(导电率为106 S/m2)以及力学(抗拉强度为42 N/m2)等方面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引起了研究热潮。另外,石墨烯薄膜作太阳能电池的窗口层材料,在几乎不影响基底光透射率的情况下能提高硅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因此在半导体光伏器件及太阳能电池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制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并成功将石墨烯转移到硅片基底上。同时以提高石墨烯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为目的,对金属纳米粒子改性石墨烯/硅太阳能电池进行研究,并用等离子共振理论对改性石墨烯,提高电池光伏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模拟和探究。研究者多用小粒径的金属纳米粒子对石墨烯进行掺杂,对大粒径金属纳米粒子作用于石墨烯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研究。利用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的金属粒子改性对石墨烯/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利用经典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多层石墨烯,在氩气(Ar)作保护气体,甲烷(CH4)作为碳源,铜箔作为基底,在1000℃高温下甲烷被氢气(H2)还原,碳原子在铜箔上重组成为石墨烯。目前我们实验室对甲烷通入的时间及氢气等对石墨烯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在通入甲烷时间为5分钟石墨烯的光电性能较好。电池在测试中,该条件下未改性的石墨烯光电转换效率及电池性能最佳。⑵探究40nm和80 nm金纳米粒子在玻璃基底上的光学行为,得出在电磁场中金纳米粒子之间存在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利用玻璃基底上的金纳米粒子的消光系数(包括金纳米粒子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的改变,研究金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与金纳米粒子粒径和间距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最佳的金纳米粒子间间距和粒径。对于40 nm金粒子,粒子间间距小于100 nm,等离子体共振增强作用较强,对于80 nm金粒子,粒子间间距小于200nm,等离子共振增强作用较强。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计算机模拟方法模拟太阳光条件下,增加银纳米粒子前后石墨烯/硅基底上光的吸收及反射的等光学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添加银纳米粒子后,进入石墨烯/硅基底的光强度增加了4.5%(波长为520 nm处),对光的反射减少了12.7%(波长为408 nm处)。⑷对石墨烯/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进行铂、金粒子等金属粒子改性,其中铂粒子改性前后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1.4倍(从4.15%提高至10.02%),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有明显的提高,电池的填充因子提高了0.25倍(由0.464提高至0.520)。以上参数表明在石墨烯改性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更加优异。
其他文献
1-苯基氮杂环庚烷在材料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的应用。由苯胺和1,6-己二醇气相催化合成1-苯基氮杂环庚烷的方法绿色环保,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用于该反
随着光功能材料的发展,光功能过渡金属配合物也逐渐受到化学家们的关注。d10电子构型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丰富的电子跃迁类型,而且金属间容易形成金属-金属键,使其配合物具有有
[摘 要] 随着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传统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不足日益凸显,急需改革。因此,详细分析了PLC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PLC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
环氧化合物是易得又十分有用的体,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其分子内存在很大的张力,化学性质活泼,容易与含碳亲核试剂,卤素以及醇等多种亲核试剂进行开环反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而这种多样化的形式也给博物馆宣传带来了多种选择性。从最开始的博物馆内的数字触摸屏,到官方网站的设计维护,直至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对绿色化学的要求,固体酸催化剂取代传统催化剂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固体酸催化剂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