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首先从广义和狭义上提出了翻译职业能力的定义,进而以狭义上的翻译职业能力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其组成成分。接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在翻译项目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译者的翻译职业能力的可行性,以及学生翻译职业能力和译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受试者是在某综合大学电气院四年级随机挑取的16名学生。在参加翻译项目的学习的同时,学生按要求分别在项目开始时和项目结束时填写了同一份“关于翻译职业能力的调查问卷”;同时,为了测试学生译文质量的提升情况,该项目的客户代表也跟踪学生翻译进程,分别在学生刚参与项目以及完成项目时按要求填写了同一份“关于学生译文质量的调查问卷”。本文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版本13.0)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本研究中的学生在经过翻译项目之后,翻译职业能力在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2.学生翻译职业能力中各组成成分的提升幅度遵循一定的次序,即学生译者在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使用翻译资源这三方面得到了最为明显的提高;心理生理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提升幅度不明显的有:培训意识,工作态度与行为(其中,工作态度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而工作行为,尤其是对于自身权利的认识能力提升幅度不明显)以及质量控制能力。3.经过翻译项目,学生的译文质量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4.经过翻译项目,学生翻译职业能力各成分总体上与译文质量呈正相关。其中,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使用翻译资源这三方面与译文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进一步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提出以下建议: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入翻译项目具有可行性,翻译项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译文质量;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和译文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的翻译职业能力各组成成分,即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使用翻译资源的能力;同时,对于在翻译项目中学生不能有效习得的翻译职业能力各组成成分,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客观条件进行引导式培养,如培训意识,工作态度与行为以及质量控制能力这三个方面,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翻译素质全面的职业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