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RG1对结直肠癌干性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ia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众多研究报道,N-Myc下游调控基因1(NDRG1)在不同肿瘤类型,如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前列腺癌,胰腺癌中起到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下调NDRG1表达能明显促进CRC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换(EMT),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众多研究表明,发生EMT的肿瘤细胞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干细胞样特征。然而NDRG1是否能抑制CRC细胞的干性尚未见文献明确报道。因此,本研究以该问题为出发点,探讨NDRG1对CRC干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以往成功构建并筛选的稳定过表达NDRG1基因及稳定沉默NDRG1基因的CRC细胞株HCT116和HT29为细胞模型。运用上述细胞克隆,我们首先在体外实验中(in vitro)探究了NDRG1过表达及基因沉默对CRC细胞体外一系列“干细胞样”表型的影响,包括一代、二代无血清成球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化疗耐药性等。将HT29细胞进行梯度稀释后,种植于裸鼠体内(in vivo),观察不同NDRG1表达的HT29细胞在体内致瘤性的差别。2.体外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NDRG1过表达或沉默对CRC细胞表面干性分子CD44、CD133表达的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检测不同NDRG1表达对细胞内其它干性转录分子(如OCT4,NANOG,SOX2,ALDH1)m RNA转录的影响。3.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观察NDRG1表达对β-catenin在细胞中定位的影响;抽提不同细胞组分蛋白(全蛋白、核蛋白、膜蛋白),Western Blot检测NDRG1对不同细胞组分中β-catenin表达的影响,并检测β-catenin下游蛋白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TOP/FOP Flash assay技术检测β-catenin转录活性变化,用以反映NDRG1对Wnt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4.为研究NDRG1是否通过β-catenin抑制CRC细胞的干性,我们在NDRG1稳定下调的细胞(sh NDRG1)和对照细胞(sh Con)中干扰下调β-catenin,并在体外实验中观察下调β-catenin表达后能否逆转NDRG1低表达造成的干性增强的表型。5.研究NDRG1在临床CRC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间的表达的差异;分析NDRG1表达与CRC临床病理资料指标的关系;在组织水平研究NDRG1、β-catenin和干性分子CD44是否具有共同定位表达关系,分析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在NDRG1过表达的CRC细胞HCT116和HT29中,上述干细胞样表型(无血清成球能力;转移侵袭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化疗抗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在稳定下调NDRG1的细胞中,这些干性特征获得明显增强。NDRG1过表达明显抑制HT29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有限稀释致瘤能力,表现为瘤体出现晚、出现比率低;瘤体生长慢、重量轻。2.NDRG1显著下调CRC干性标志物CD44的表达,下调NDRG1明显增强CD44分子在膜上的表达,而NDRG1对干性分子CD13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NDRG1过表达抑制OCT4和NANOG的转录,而下调NDRG1却显著增强SOX2的转录,NDRG1表达变化对ALDH1的转录无明显影响。3.NDRG1过表达能明显促进β-catenin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并抑制其细胞核转位,进而抑制其转录活性及下游靶蛋白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而下调NDRG1却表现出相反的特点。4.在下调NDRG1的细胞(sh NDRG1)及对照细胞(sh Con)中同时干扰下调β-catenin(shβ-catenin)的表达后,β-catenin转录活性明显降低而且靶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原有的干性特征得到逆转;而转染shβ-catenin Con的细胞与先前未转染细胞相比,干性表型无明显变化。5.NDRG1在正常结直肠粘膜上皮中的表达显著强于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NDRG1表达阳性CRC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NDRG1表达阴性的病例。而且,NDRG1表达阳性的CRC组织多伴有核β-catenin和膜CD44的阴性表达;NDRG1表达阴性的CRC病例多伴有核β-catenin和膜CD44的强阳性表达。结论和意义:本研究从体外体内两方面证明了NDRG1基因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干性表型,并结合临床CRC组织标本数据共同证明NDRG1可能是通过减少干性分子CD44的表达和抑制β-catenin的核转位发挥抑制作用。本研究从干性的创新角度解释了NDRG1基因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可能原因,并为NDRG1可能作为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三维结构PLGA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估导管联合细胞的治疗策略对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LGA材料做成两种不同三维结构的神经导管,移植于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上。术后通过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空腔形成大小,轴突再生数量以及损伤区域神经元数量来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将PLGA导管联合激活态的雪旺细胞和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脊髓损
背景:胚胎源性脑肿瘤(embryonal brain tumors EBTs)是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儿童脑肿瘤。尽管手术切除联合全脑全脊髓放疗、化疗各种综合治疗方案已经大大提高了病儿的临床预后,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儿直接死于此病。建立患者基因变异图谱,实现早期风险评估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对改善儿童胚胎源性脑肿瘤预后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汉族人群进行SNP基因分
研究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卒中亚型。脑出血后,脑内的血肿激发一系列的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证实,铁离子介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过量的亚铁离子可催化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引起氧化应激性损伤。该损伤常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神经炎症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文献报道香芹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组织及血清中天冬酰胺内肽酶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中的天冬酰胺内肽酶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脑胶质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选择临床上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明确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是否存在AEP蛋白的表达。(2)选取初次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人群30例,于治疗前提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AEP浓度。结果
背景:目前膀胱癌常用诊断方法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膀胱镜活检等方法为主。但临床上对于影像学检查评估膀胱癌分期及是否出现肌层浸润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分析,试图为膀胱癌T分期及肌层浸润情况找到一种无创且准确的方法。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
目的: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对软组织的解剖与剥离少,保护骨折处生物学环境。临床研究表明,在应用MIPO技术于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可能会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实验通过研究MIPO技术对肱骨干血供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在MIPO技术中使用不同内植物,探讨MIPO技术对肱骨干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成人尸体标
目的构建并制备血管特异性启动子(Tie2)及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gr1)启动下人源性纤溶酶原5(K5)及人钠碘同向转运体(NIS)Lv-Tie2-K5-Egr1-NIS及其对照组Lv-Tie2-K5-Egr1-GFP及Lv-Tie2-GFP-Egr1-NIS慢病毒。分别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获得稳定干细胞系BMSC-K5-NIS、BMSC-K5-GFP及BMSC-GFP-NIS,体外实
目的: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对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从而探讨PHN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评价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获取数据:选取17例左侧PHN患者和17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弥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获取其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数据;2.对比分析PHN患者大脑功能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肿瘤与免疫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除手术、化疗外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多肽疫苗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结构明确,易于制备,毒副作用小,无潜在致癌性,因而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热点。肿瘤多肽疫苗是将肿瘤抗原或肿瘤相关性抗原蛋白中优势表位肽或结构域与辅助T细胞特异性表位(Th)表位融合构建成的一种蛋白疫苗。肿瘤多肽疫苗联合免疫佐剂能够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的:胰腺假乳头状实体瘤(SPT)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目前对于SPT疾病的发生,组织来源等仍所知甚少,亦缺乏特异性的SPT相关肿瘤标志物。使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或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i TRAQ)方法,针对肿瘤蛋白质进行同位素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了解SPT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探讨SPT发病机制,并对其组织起源进行研究。同时寻求SPT特异性蛋白质作为其肿瘤生物标志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