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晉書音義》,唐何超所撰,主要為《晉書》中一些難字、别字、多音字注音,兼及释羲。《晉書音義》成害於公元747年,是我們了解盛唐畴期漢捂語音的重要材料。本文以《晋害音羲》中的注音材料焉研究封象,包括反切和直音,将其音韻地位與被注字在《庚韻》中的音韻地位相比較,來觀察《晉書音義》的音系與《切韻》音系有何不同。并通遇音系之問的比较,歸納出《晉書音義》音系的特點,造而推出整個音系结構。全文共六章,正文之前有前言,之後有附缘。前言主要介绍了選题缘由和研究意羲,并封已有的研究成果造行梳理,最後簡單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與思路。第一章考證了與《晉書音義》有關的一些史實:作者及其生平、成害和版本。接著封《晉書音義》的體例也作了一些說明,并封输了音注材料的取拾問题。第二章分析了《晉書音義》的聲類。按照唇、舌、齿、牙、喉的顺序,查看了《晉書音義》在一些常見聲類問题上的表現,發现其聲母系统與《切韻》音系幾乎一致。最後還討論了關於濁音清化以及擬音的一些問题。第三章分析了《晉書音義》的韻類。先按攝比较被注字的注音與其在《廣韻》中的音韻地位是否有参差,接著集中封输了重韻有燕合併、重纽的表現以及唇音字的阴合口問题。《晉書音義》的韻母系统與《切韻》音系相比有以下一些特點:1.束-和冬韻合併;2.支脂之合併;3.焦虞合併;4.泰韻開口併入咍韻去聲;5.央韻開口併入皆韻去聲;6.刪山入聲合併;7.仙先合併;8.宵蕭合併;9.庚二與耕合併;10.尤幽合併;11.覃談合併。第四章分析了《晋書音羲》的聲調。《晉書音義》中有一些被注字與注音聲、韻皆相同,惟聲調不同。遣些注音絕大多數屬於異讀。《晉書音義》的聲調系统仍保持平上去入四聲。第五章是同音字表。第六章结捂封《晋害音羲》的音系特點進行了總结舆歸納,并對其音系性質展開了一定的討論输,發现其音系以存雅求正為主要目的,表现的是當時洛陽一带的通語,在個别字詞上有存古的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