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稻秧苗茎秆具有支撑谷物、运输水和营养盐、存储营养物质和水、适应生长、自我修复、光合作用等多种功能,其多尺度结构特征是研究秧苗生长特性、抗逆能力和生物力学性能的重要依据,而高分辨率的水稻秧苗茎秆三维微观结构模型是开展深层次研究的基础。由于水稻秧苗茎秆是高含水率且具有多孔层次性结构特征和非均质各向异性材料属性的生物复合材料,以往的三维建模方法存在损耗、不可重复、精度低等问题。目前,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秧苗茎秆具有支撑谷物、运输水和营养盐、存储营养物质和水、适应生长、自我修复、光合作用等多种功能,其多尺度结构特征是研究秧苗生长特性、抗逆能力和生物力学性能的重要依据,而高分辨率的水稻秧苗茎秆三维微观结构模型是开展深层次研究的基础。由于水稻秧苗茎秆是高含水率且具有多孔层次性结构特征和非均质各向异性材料属性的生物复合材料,以往的三维建模方法存在损耗、不可重复、精度低等问题。目前,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技术可以原位无损获取植物组织多尺度结构特征,但使用此技术资金与时间的成本较大,急需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快速、大量生成水稻秧苗茎秆Micro-CT图像的三维微观模型结构。因此,开展基于Micro-CT的水稻秧苗茎秆微观三维建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针对水稻秧苗茎秆截面Micro-CT图像的质量和三维建模问题,以创两优水稻38天、40天、42天和44天的幼苗茎秆为实验对象,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在获取水稻秧苗茎秆截面Micro-CT图像时,为了获取分辨率较高、对比度明显的水稻秧苗茎秆截面微观图像,在水稻幼苗茎秆培养液中添加了适量的造影剂-碘化铯,并在Micro-CT扫描时选择了低剂量的X射线,导致获取的Micro-CT图像出现大量的噪声和伪影,影响Micro-CT的水稻秧苗茎秆微观三维建模的精度。针对存在的噪声和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组稀疏残差的水稻秧苗茎秆截面Micro-CT图像去噪算法。首先采用非局部均匀滤波初步去除原始Micro-CT图像中的噪声;接着通过滑动窗口将原始Micro-CT图像划分成多个图像块;再结合图像块间的结构相似性确定搜索目标图像,采用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KNN)在目标图像中自适应搜索相似块,获取自相似块矩阵。最后,采用基于组稀疏残差的图像去噪算法及拉格朗日乘子优化算法,求取最优稀疏系数。基于上述算法提高相似块组精确度,尽可能保留图像的细节特征,有效去除水稻秧苗茎秆截面Micro-CT图像中的噪声。(2)针对现有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对水稻秧苗茎秆Micro-CT图像微观三维建模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GAN的水稻幼苗茎秆微观三维模型。首先基于改进GAN的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型(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搭建本文网络模型所需的生成器与鉴别器网络模型;接着改进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型,去除原始判别器最后一层sigmoid激活函数,并将基于动量的优化算法Adam换成RMSProp,获取本文网络模型。最后,改进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损失函数,通过引入Wasserstein距离衡量由生成器生成的水稻秧苗茎秆结构Micro-CT图像与真实图像的差距,获取本文网络模型的损失函数。由此解决GAN对水稻秧苗茎秆Micro-CT图像微观三维建模时判别器越好,生成器梯度消失越严重;判别器越好的情况下,生成的模型多样性不够;训练困难,生成器和判别器的loss无法指示训练进程等问题,提高三维估计模型的精度,生成基于Micro-CT图像的水稻秧苗茎秆微观结构三维模型。
其他文献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等试验场地的出现,农业耕作方式也逐步向科技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播种作为玉米耕作的重要环节,一直被作为研究的重点。目前传统玉米播种机主要利地轮驱动排种器主轴实施粗放式排种,该方式结构简单、易出现地轮打滑导致漏播、重播现象。秸秆还田的农业发展背景下使得播种作业的难度加大,传统机械式播种作业质量下降。为提高玉米播种机排种均匀性和系统的高效性,本文基于北
整形是形成名优绿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做形过程茶叶不断获得热量以散失水分,在热、力等作用下逐步形成茶叶特有的外形。而这一过程,茶叶在制品的做形效果是否达到要求一直依靠人工评判,严重制约茶叶整形机械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以条形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应用广泛的理条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器视觉和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构建了条形名优绿茶理条机的自适应调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建立理条过程茶叶
精量播种作为玉米生产的重要环节,其过程的准确性影响着种子在田间株距的均匀性,其中导种管过程作为播种的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内外学者对于精密播种的导种过程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装置设计,但是仍然存在着导种过程中种子与管壁的碰撞问题,此问题严重影响种子在田间的粒距均匀性。针对导种过程中存在的影响粒距均匀性的碰撞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环形气吹辅助导种装置,经过一系列的仿真分析、理论研究、正交试验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其生态价值具有全球意义。文章回顾了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研究,并结合遥感数据对湿地生态资产的构成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若尔盖高原湿地的生态资产构成应包含水、土和生物三部分,而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面临湿地面积减小、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碳汇功能减弱、人为破坏未得到有效修复等问题。三生空间重叠和国家公园建设加剧了牧区与保护区的人地关系矛盾,若盖尔
为了解决前胡收获过程中固定式挖掘铲存在的挖掘阻力大、能耗高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振动减阻的理论,通过建立挖掘铲离散元模型,利用EDEM软件对挖掘铲进行振动挖掘仿真,得到挖掘铲减阻降耗的方法和途径。设计振动挖掘土槽试验台,通过在试验台中的实际试验,验证了离散元仿真的有效性。主要内容如下:1)土壤参数测定。为建立离散元仿真模型和制备土槽土壤时更加接近田间实际情况,对土壤的质地、含水率、坚实度、湿密度等物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关节损伤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老年人群体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医学上治疗关节损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人工关节的置换,钛合金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等优点,成为人工关节最常用材料之一。耐磨性作为评价人工关节材料好坏的重要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探究人工关节植入物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对于人工关节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Ti-6Al-4V钛合金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
土壤压实造成大面积农田土地退化。受压中土壤物理性质发生改变,内部生态平衡被打破,肥力减弱农作物减产。目前对土壤压实研究往往通过田间人工取土,测量土壤坚实度、渗水性等静态物理指标,再结合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进行描述和分析土壤压实成因和后果,但未弄清土壤压实形成过程,同时人工取土步骤繁琐,破坏土壤结构。为进一步监测土壤压实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对土壤样本进行采集,系统化研究土壤压实问题。研制田间移
针对目前缺少适合高山陡坡茶园运输的小型运输机械的问题,在国内外丘陵山地运输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农业车辆设计、离散元素法仿真分析、可靠性理论等方法设计了一款坡地茶园手扶式电动运输车,该车独轮行走,在茶园中通过性强,解决了在高山陡坡茶园“无车可用”的难题,对降低茶农的工作强度,提高茶园运输效率有着重要意义。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丘陵山地茶园进行了园艺参数的测量得到茶园种植坡度大多在40°以内,
本文主要针对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效率低、花苞枝叶损伤大等问题,结合国内外林果类机械化采摘现状与发展特点,研究分析了它们的采摘形式和作用机理,通过探究油茶的生物环境以及果实、花苞等力学特性,设计了一种振动-梳刷式油茶果采摘装置。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油茶果采摘装置的三维模型,并且阐述了采摘装置的工作原理,对采摘装置作业过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振动机构和梳刷机构协同作业来提高油茶果的采摘效率,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