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用药规律方剂计量学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归纳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冉雪峰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点;2)寻找中西医汇通学派与与非汇通派主要医家临证用药习惯的异同;3)明晰中西医汇通学派与非汇通派主要医家临证用药习惯的传承与变迁。方法:1)运用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甄选;2)设立研究组(中西医汇通学派组)与对照组(清代早期医家、近代京城四大名医、当代名医、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确定各组医家及相应医案资料,并对各医家医案疾病构成比做卡方检验,具有可比性。3)根据处方选择标准抽取18位入选医家的18本医籍临证处方3991首,其中有剂量者3056首。分别进行方剂计量学指标的标识、数据资料的标准化、并进行方剂用药范围、剂量配伍及用药味数13项计量指标系统分析;4)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结合方差分析、相关、聚类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中西医汇通五家临证处方用药基本情况;讨论中西医汇通与非中西医汇通主要医家临证处方用药习惯异同;以15医家的方剂计量学指标为基本统计单元,分别寻找中西医汇通五家与不同朝代医家学术源流与临证用药的亲疏关系。结果:1)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点:中西医汇通五家研究含剂量处方1081首,合计药物种类为384种,药物类次为0.355.①临证处方前20位药物是炙甘草、当归、白芍、生地黄、茯苓、黄芩等。涉及方剂包括四物汤、四君子汤、白虎汤、四逆汤、二陈汤、升阳汤、理中丸等。唐容川与陆渊雷、后世刘渡舟相关性最强,恽铁樵与冉雪峰、何任相关,张锡纯与各医家相关系数均不高,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中西医汇通五家临证处方君药排序前10位的药物是生地黄、柴胡、当归、生石膏、山药等。张锡纯与孔伯华相关性最强,与其他各医家多呈负相关;唐容川与方和谦相关性最强;恽铁樵与方和谦相关性最强;陆渊雷与刘渡舟相关性最强。冉雪峰与祝谌予强相关,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中西医汇通五家临证处方常用配伍频次均值排序前20位是:当归配白芍、当归配生地、白术配茯苓、生地配白芍、黄连配黄芩、白芍配白术等。唐容川与陆渊雷、任继学相关性最强。冉雪峰与何任相关,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④中西医汇通学派五位主要医家中四性频次均值排序前三位分别是寒、温、平。温热药频次均值为2.991,寒凉药均值为4.225,平性药均值为1.428.寒温比1.545>1,用药偏重寒凉。冉雪峰寒温比最高(2.085)。中西医汇通五家五味频次均值排序前四位的依次是甘、苦、辛、酸味。中西医汇通五家归经频次均值排序前四位为:脾、肺、胃、肝。唐容川心肾经第一。恽铁樵肝、小肠等六经最高。陆渊雷脾胃肺经第一,冉雪峰大肠经居首。中西医汇通五家特殊归经指标频次均值排序依次为脾胃肝肾经。肝肾比为1.606>1。脾胃比值为1.185>1,肝肾与脾胃比值为0.739<1。陆渊雷脾胃比值、恽铁樵肝肾比值居高。⑤中西医汇通五家总功效频次均值排序前五位的是清热,补气、化痰、解表、补血。祛邪六法功效频次前三位是清热(1.758)、祛湿(0.847)、化痰(0.825),张锡纯补气,唐容川补血、解表,恽铁樵化痰,冉雪峰清热各居首位。汇通医家补益/祛邪比值小于1(0.478);补益/非补益比值(0.349<1),补气阳/补阴血(1.539>1),张锡纯补气阳/补阴血及补气/补血比值居第一,唐容川补血频次最高,补气/补阳比值(22.22)居首位,陆渊雷补血/补阴比值(2.983>1)第一。唐容川补阳/补阴比值最低(0.139),冉雪峰补阴药第一,补气阳/补阴血比值(0.515<1)最低。⑥中西医汇通五医家用药种类为384种,用药味数均值比较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中西医汇通五家方剂用药味数四项指标均值小于其他对比医家。其中张锡纯在汇通五家中均值最小,标准差3.142值偏大,用药精专,味数偏小,变化略大。5项剂量指标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别。张锡纯五项指标居第一位,用药精当。中西医汇通五医家配伍指标均值均低于其他对比医家,方内药量相对变异及最大变异较小,药量相对均衡。冉雪峰三指标名列前茅。⑦对包括汇通医家在内的15医家特色用药生石膏等11味药做7项计量比较.汇通五医家在最大用量值、单方药量均值、相对药量标准差和极变异系数四指标高于其他对比医家,其中张锡纯运用生石膏、山药、山茱萸、代赭石尤为突显,各指标居高。后世祝谌予,孔伯华有相似之处。陆渊雷在运用黄芪、当归、白术、茯苓、半夏方面各指标第一,后世孔伯华、萧龙友、任继学极变异系数及突出指数偏高,用药大胆变化大。冉雪峰在运用白芍、生地的各指标居首,后世施今墨、何任、任继学在极变异系数指标居高,与冉氏相似,灵活多变。临证运用白术、茯苓、半夏、代赭石均值,后世医家高于中西医汇通五医家,尤以汪逢春、刘渡舟、祝谌予、任继学为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汇通学派与非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异同。①中西医汇通学派医家与当代名医的药物共同使用率最高(0.609),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最低(0.580)。中西医汇通医家、当代名医、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总功效频次均值排序第一位与第三位的是清热,化痰。其中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清热频次最高(2.636),功效第二位汇通医家与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以补气为主。祛邪六法比较五组医家补益/祛邪比值均小于1,以祛邪为要。汇通医家祛邪六法前三位的是清热、祛湿、化痰,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组及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组排序一致,在五组医家中清热、祛湿、化痰、活血均以近代北京名医为最。五组医家补益与非补益比值小于1,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与汇通医家、当代名医补气频次较高,尤以当代中西医中西医结合为著。五组医家补阴与补血频次接近,汇通派医家补气阳/补阴血比值(1.308)为五组之首。②五组医家用药四性均值排序以温、平、寒为前列,五组医家寒凉/温热药比值大于1,尤以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为最(2.063)。中西医汇通医家五味排序为甘辛苦,为各家之首,五组医家均以辛甘为第一。③中西医汇通医家归经排序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组前三位相同,均是肺(4.281,7.106)、胃(3.611,6.422)肝(3.559,6.103),但各均值京医组皆大于汇通组。五组医家肝肾/脾胃比值均小于1,肝/肾比值均大于1,脾/胃经比值除外近代京城四大名医外(0.940),均大于1,汇通医家肝肾/脾胃比在各组医家中值最小(0.739),肝肾比(1.606)。④中西医汇通医家方剂用药味数均值(9.05)小于其他五组医家,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汇通医家方剂最小用药味数均值在五组中最小,方剂最大用药味数、用药味数均数皆偏小,与清代早期医家有相似之处,但清代早期医家各项指标居五组之末次.剂量5项绝对指标汇通医家最大药量均值居五家之首(29.312).3项配伍指标在标准变异系数比较中,中西医汇通医家标准变异系数均值较高,用药剂量变化大。在突出指数指标中,近代北京名医均值偏大,汇通医家居中。特色药物石膏等8味最小用量值以中西医汇通医家均值最小。最大用量值以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偏高。生地、白术、茯苓等药指标则以汇通学派及当代名医指标较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与非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亲疏关系:①汇通医家与其他医家在四性、五味、特定性味、归经、特定归经、总功效、祛邪六法、用药味数显示较强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方剂计量指标平均相关系数R值除高频配伍0.391、高频20药0.352、高频君药0.254较低,相关性不强外,其他方面强相关。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特色用药11位的计量指标与对比医家均有相关性关系,其中代赭石(0.963)山药(0.962),黄芪(0.899),白芍(0.884),生石膏(0.842)相关性递减,差异较大。②中西医汇通医家与清代早期医家在四性、寒温指标及归经等7方面聚类;与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在高频20药、君药、总功效、山药等8方面聚类;与当代中医在高频20药、肝肾脾胃经、总功效、祛邪六法、药味、山茱萸、半夏等10方面聚类;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在高频配伍、生石膏、山茱萸、白术、生地、半夏等9方面聚类。结论:1.中西医汇通学派主要医家间临证处方用药既有共性,又显个性:中西医汇通五家临证处方用药共有规律为:寒温皆用,偏重寒凉;补泻并施,气血两清,清利芳化并用;重补后天脾胃,兼滋先天精血,补气重于补阳,滋阴补血各有偏颇。剂量、配伍、用药味数不尽相同,各有所长,特色鲜明。张锡纯临证用药多寒凉,多甘辛、甘酸。重补肺脾之气,重肺胃之润降,尤善滋补胃阴,喜用酸润,柔畅肝木。药少灵动,量大力专。唐容川临证用药偏寒凉,气血两入,血分多用。喜用甘苦辛酸,尤善苦味,泻心降胃止血。重补脾肺,清补兼施,水气火血并调,组方均衡适中,稳重求变。恽铁樵临证用药寒温适中,多用苦辛,补泻兼施,先后天并补,精血同调,重补肝血。组方精专灵巧,变化自如。陆渊雷临证用药偏寒凉,辛开苦降,甘淡渗利皆喜运用;攻补兼施,气血并补,补气重于阳,补血重于阴,药味适中,药量均衡。冉雪峰临证用药尤重寒凉,酸咸多用,攻邪力度最大,气血双调,多通道祛邪,药味精当,繁简多变。2.中西医汇通五家与非汇通各组医家临证用药规律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清代早期医家与汇通医家比较而言临证用药多用寒凉辛甘,偏重脾肺胃肝四经调理,喜用生熟地、归芍参术气血双补,苦杏仁、厚朴润肺降气,石斛、麦冬滋养胃阴,总以甘辛温润为主,兼顾苦寒燥湿。临证善功邪,化痰清热利湿兼顾,用药简约恒定。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与汇通医主张中西结合,皆以辛甘为重,寒温并举重寒凉,攻补兼施,以攻为主,清热化痰多用,善用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肺胃肝同调。近京名医则苦甘辛淡,升降补利并用,祛邪尤重,热湿痰并除,气阴血并补。善用参类气阴双补,地归芍柔肝养血。健脾重术芪。养胃重竹茹,芦根等,药多繁杂不失灵动。当代名医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用药共性:主张中西结合,皆以辛甘为重,寒温并举重寒凉,攻补兼施偏攻邪,清热化痰多用,肺脾胃肝同调。当代名医则中医为用,西医为体,苦甘辛咸,祛邪尤重,扶正祛邪,热湿表并除,气血为重,兼顾滋阴,善用用芪参术归,何首乌气血双补,地芍滋补阴血,沙参、麦冬石斛滋阴养胃,鸡血藤,穿山龙及虫类药通络潜阳,药味适中,变化自如。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用药共性寒温并用偏寒凉,当代中西医更为显著,喜用生地、赤白芍等气血两清;皆以辛甘为重,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尤显,临证酸甘、甘淡皆为诸家之冠,补益兼顾;攻补兼施,攻邪为要,以祝氏清热为先;临证尤重补降肺气,先后天同调,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更重肝血调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西医汇通医家药味小而精专,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量大味多杂,灵活多变。3.中西医汇通五家与非汇通医家临证遣药组方思维模式传承及影响,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用药性味方面与清代早期医家最为相近。在高频用药、君药选用方面与当代中西医结合名医最接近,与祝谌予、方和谦最相关。在高频配伍及特色用药方面与近代京城四大名医最相近,尤其与孔伯华,施今墨最为相关。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用药既继承了“内经”“伤寒”“温病”之说,又独具特色,中西医汇通医家皆主张“以中为本,以西为用”。张陆氏尤推崇西法断病,中药治疗。恽、唐、冉等医家则更倾向于运用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解释中医有关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生理病理,启发后人,功不可灭。
其他文献
<正>随着目前药品种类的不断更新、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滥用等情况日益增多,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通过ADR信息的收集,对其进行科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中国煤炭工业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煤炭行业逐渐把信息和综合自动化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在应对全球信息化和推进国家信息
介绍了鞍钢2150ASP生产线立辊轧机大调宽轧制工艺的开发及应用情况。通过恒力矩控制技术开发、轧制工艺制度优化实现了大调宽轧制;通过调整控制参数,减小了由于大调宽轧制造
<正>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但并非所有的手术都需要预防性地应用抗菌药物,一般的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迁,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银行的收入结构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选取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收入结构做比较分
偿债能力,顾名思义是指公司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它是公司财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公司偿债能力的强弱,一方面关系到公司能否持续生存,另一方面又关系到公司债权人的债权保障
<正>说到成功的农产品品牌,不得不提美国新奇士。说它是柑橘产业、果品行业,甚至是整个农产品领域的榜样也毫不过分。新奇士商标已成为新鲜、健康、品质的代名词,这些成就不
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以来,民间审计的发展已经历了18年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民间审计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在维护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会计信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伐显著加快,一方面大力促进创新带动的产业升级,一方面深入推进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行政治理中加强了区域治理权限。这些工作同步推进之中,城市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