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现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总体经济总量增大的背后却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持续扩大,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0.473,明显高于国际间的0.3-0.4的合理区间,尤为突出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79年的2.4上升到2013年的3.03。持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还将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作为促进资源流动、配置各项资源的重要手段,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山西作为资源转型省份的代表,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因此研究山西的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资料及实证研究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山西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首先,论文阐述了研究意义与背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然后,本文在阐述国内外金融发展理论与收入差距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差距的四种机制:经济增长机制、门槛机制、非均衡机制、减贫机制。其次,对山西省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状况作了现实分析,发现山西省的金融发展水平在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还不高;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和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且都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矛盾。再次,搜集、整理山西1979-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人均GDP、城乡收入差距五个指标构建VAR模型,对山西省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两个最主要因素,金融发展规模和人均GDP的扩大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结构的优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本文在总结相关结论的基础上,从金融发展规模、效率和结构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包括遏制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提升金融发展效率和消除城乡金融发展二元结构,希望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改善山西省的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