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著作是传承学术思想、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工具,学术著作出版有助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因此,学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出版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的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先进知识分子们在学术上的诉求,又迫切希望传播给社会大众,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共鸣和关注,在客观上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学术与出版交叉融合,学术著作呈现繁荣盛景,一批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有些著作至今仍在重印,惠泽学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作为第二大民营出版机构,在学术著作出版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学术著作出版的经验依然值得现在出版界借鉴。论文通过对1912-1949年间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著作进行筛选分析,将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著作划分为古籍型学术著作和原创型学术著作。通过对学术著作进行量化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经历了起步期、繁荣期、衰退期三个阶段,并揭示出学术著作出版以人文社科类为主、自然科学类为辅特点,译介型西方学术著作形成以欧美日为主、其他国家影响甚微的特点。同时,详细论述中华书局作家群体、编辑群体、译者群体与学术著作出版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的贡献。论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学术著作概念的界定、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背景以及现阶段中华书局学术著作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1912-1949)概况。首先,介绍学术著作出版的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其次,对将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按照选题资源的不同划分为古籍型学术著作与原创型学术著作。第三部分: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1912-1949)特点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术著作的学科、国别、出版形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1912-1949)与编、译、著群体。分别介绍作家群体、编辑群体和译者群体与学术著作出版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1912-1949)贡献。主要从中国近现代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著作出版规范意识等等介绍。第六部分:结语。简要回顾了全文内容,指出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对现代出版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