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腰痛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仅次于上呼吸道疾病,但有很多患者的腰痛症状无明显的病理学及影像学依据,在中医学中多可归于瘀血腰痛、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等证型。《四总穴歌》中说“腰背委中求”,指的是对于腰背部疾病,可以使用委中穴进行治疗,且古今医家对于腰痛的治疗选穴中多包含了委中穴,但对于瘀血腰痛、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的治疗,选择委中穴放血疗法是否均适用,又更加适用于哪种证型的腰痛,我国古代文献及现代报道中均无详细的论述。本研究以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观察委中穴放血干预瘀血腰痛、寒湿腰痛、肾虚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腰背委中求”的适应范围及最佳适应证。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受试对象的标准,选取瘀血腰痛、寒湿腰痛、肾虚腰痛患者90例,每组各30例,90例患者均采用委中穴放血进行治疗。研究对象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瘀血腰痛、寒湿腰痛、肾虚腰痛证型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制定,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美国内科医师和疼痛协会的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具体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均选取双侧委中穴进行放血治疗,一侧委中穴放血完毕后再进行另一侧委中穴放血治疗。选用一次性医用6.5号注射器针头,患者取站立位,医师用橡皮管结扎在委中穴上端(近心端),轻轻拍打腘窝部,让青紫脉络显露;戴好无菌手套后,在委中穴区皮肤用碘伏消毒三遍,75%乙醇脱碘后,医师用左手拇指压在患者委中穴下端,右手持一次性医用6.5号注射器针头,对准委中穴区的青紫脉络,刺入2-3mm后立即将针退出,松开结扎于上端的橡皮管,使血自然流出,待血流自行停止后,用医用输液贴覆盖针孔避免感染。嘱患者保持刺络放血部位的清洁,48h内尽量不要洗浴,以免针孔感染而带来不良后果。以上90例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现时疼痛强度量表(PPI)评分为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标准参照辽宁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疼痛学》制定。统计软件采用SPSS 25.0。研究内容为:(1)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和PP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及PPI评分进行比较,分析委中穴放血的适应证型;(3)将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及PPI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分析委中穴放血的最佳适应证型。根据各项数据对三种证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客观的临床评价,优选出委中穴放血的适应范围及最佳适应证型。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PPI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三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瘀血腰痛与寒湿腰痛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而肾虚腰痛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委中穴放血适用于瘀血腰痛与寒湿腰痛,不适用于肾虚腰痛。3.三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的比较,瘀血腰痛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寒湿腰痛组、肾虚腰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1),提示瘀血腰痛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寒湿腰痛组、肾虚腰痛组,寒湿腰痛组治疗前后VAS、PPI评分差值与肾虚腰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寒湿腰痛组的镇痛效果优于肾虚腰痛组。4.瘀血腰痛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寒湿腰痛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肾虚腰痛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瘀血腰痛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寒湿腰痛组,寒湿腰痛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肾虚腰痛组,说明瘀血腰痛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寒湿腰痛组,寒湿腰痛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肾虚腰痛组。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委中穴放血适用于瘀血腰痛和寒湿腰痛,而不适用于肾虚腰痛,其中瘀血腰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寒湿腰痛,为“腰背委中求”的适应范围及最佳适应证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