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指导理论,以言谈应对中的礼貌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话语礼貌的(与受话人的)关联性、意向性、其交流中的明示与推理和(对于交际双方的)相互明白及其意义进行探讨。传统的主要四种礼貌理论(即会话策略论、面子保全论、社会规范论和会话契约论)各有所长但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它们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礼貌总是策略性的吗?讲礼貌只是为保全受话人的面子吗?遵循某些固定的会话准则就是讲礼貌吗?话语礼貌的程度与话语间接性的关系是什么?只有从认知的角度对礼貌现象加以重新认识,才能深化对其的理解。作为认知语用学基础的关联理论自从被引入我国以来曾被多次评介并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它也受到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质疑,但我们只要认清它的瑕疵及适用范围就能很好地驾御它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关联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石仅仅从认知的角度认识语言问题无视人的情感因素和利益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徐盛桓(2002)认为其理论体系已经预设了交际双方是充分理性的、利益无冲突的。它的局限性在阐释话语礼貌的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正如南佐民(1997)所说,各种语言原动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因素。与之相似,Verschueren (2000)认为语言的运用过程涉及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一些语用学家已经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礼貌语言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Mary Jary (1998)认为只有超出期待的礼貌话语才能引起受话人的注意进而形成关联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为他的研究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忽视了心理情感因素;礼貌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情感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取决于新旧信息的互动而取得的语境效果而是心理情感效果。已知信息满足了受话人的期待后也会产生礼貌效果,这种效果是情感上的而不是认知上的因为言语原动力的满足不仅表现为社会目的满足也表现为个人情感满足。Escandell-Vidal (1998)认为真正的礼貌交际必须具有意向性,但她忽视了礼貌言语的发话人的意识程度是不同的,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不可预测的。R. Watts (1992)认为礼貌在本质上是利己的观点排除了出于真情的礼貌。正如以上两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