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新闻翻译的篇章方法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uye2626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课题旨在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汉英新闻翻译。文章主要采用Beaugrande 和 Dressler提出的七项语篇性特征作为文本分析的框架,从衔接、连贯、意向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关联性、互文性这几个方面分别揭示了中英文新闻语篇的特点,并提出译文中重建这些语篇标准的方法及依据。 受到新闻价值、受众以及传播渠道等多重制约,以往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的传统语言学翻译方法以及“忠实”、“准确”等翻译原则已经不能满足新闻翻译的实际要求。超越了传统语言学只注重语言本身研究的局限,语篇语言学更加注重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研究。它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启发翻译工作者高屋建瓴,从语篇整体把握意义和交际功能的传达。作为判断语篇标准的语篇性原则,也为译语的重构和评价提供了原则性标准。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总体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新闻翻译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介绍了语篇语言学、语篇性特征以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可接受性。第三章结合新闻的一般语篇特征分析了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翻译原则,即一篇好的新闻翻译应该是简洁,流畅,完整的语篇,能够有效传达最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和交际功能,具有良好的语篇性标准。为了达到这一标准,译者有权对原文做适当的调整,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新闻受众的特点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第四章在七项语篇性标准内探讨了新闻翻译的策略。任何语篇都具有语篇性原则,但是一种语言的语篇性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与另一种语言。从语篇外因素看,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受众特点,思维方式等都直接影响语篇性标准在新闻语篇中的体现。意向性、可接受性、信息性、关联性、互文性等在中/英文新闻中的表现各有异同。从语篇内的角度分析,新闻语篇在衔接和连贯上有显著的特点:新闻的宏观结构(倒金字塔式)具有衔接和连贯的作用,信息一般按重要性排列,连贯性比较松散。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具体到段落内部汉语中的信息排列仍呈流散状,侧重于隐性连贯,而英语新闻更依靠显形衔接手段。第五章为结论:只有充分认识语篇性特征在不同语篇中的表现并为此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创造出符合译语规范的合格翻译产品。
其他文献
该文试图对二语或外语课堂学习和教学的研究诠释一点自己的看法.文章通过民族誌研究方法对两组中外英语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所作的决策、决策过程的异同点、及其蕴藏在这些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交流亦可能产生分歧、争吵与冲突。对于中国文化来说,面子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面
听力,作为一项输入型技能是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Allen教授统计,听,说,读,写分别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30%,16%和9%。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差
本研究旨在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焦虑进行实证研究。将以西安外国语大学60名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英语听力能力测试即2016年3月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试题、英语
在19世纪的女作家中,奥斯丁以其间接叙述手法为文论家所称道。这一手法被视为其技巧性的作者引退。她的作品《爱玛》更是被推崇为使用这一手法的杰出代表。然而,纵观奥斯丁的整
指称是所指与被指之间的关系.它分为篇章性和情景性指称两种,也就是说,指称对象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从而,指称被分为内指和外指.内指所指对象的确定是对语篇内指称的语义理
自从亚里士多德研究文体以来,文体一直是一个颇多争议的话题,主要涉及形式与意义的关系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影响文体的因素等等.韩礼德的文体观较好地处理上述问题.他提出文
戴维·亚当斯·理查兹是加拿大当代著名作家。他“有力而硬冷”(《亚特兰大诸省书评》,1988)的风格让评论家们印象颇为深刻。多数评论家从区域主义的角度来评析其作品。这类研究
将礼貌理论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但是很少有人将礼貌理论和商务谈判语言相结合,从而分析其功能和应用。商务谈判以经济目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