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使用反讽。反讽又叫反语2。《辞海》定义反语为:“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就是说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常用于嘲弄讽刺。”(李鑫华2000:178)作为一种常见但又独特的语言现象,反讽有很多分类,本文集中研究言语反讽。对反讽的研究最初始于文学修辞领域,后来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都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于反讽的使用过程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传统的方法无法对反讽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相比而言,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说更适合用于反讽的研究。顺应论是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它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语言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和阐释,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为什么反讽这一奇特而有悖于常理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策略被使用得如此频繁?本文按照顺应论的四个方面这一理论框架对反讽展开研究,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的意识程度。首先,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使用语言是一个顺应相关语境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反讽作为语言现象的一种,因此使用反讽也是交际者顺应相关的语境而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交际目的。其次,在顺应过程中,交际者首先要顺应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本身所特有的语言特点,然后借这一语言载体来顺应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质世界,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然后,本文展示了反讽的顺应过程是动态进行的,与心理因素、语境因素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有关。最后,顺应过程主要涉及认知的心理因素,即顺应的意识程度3。交际双方的个人及社会心理的顺应意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反讽交际是否成功。本文引用了大量来自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对言语反讽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频繁使用反讽这样一种奇特而充满智慧的语言现象和交际手段去创造一种特殊的语言效果和达到他们的特定交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