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危害全球的传染性疾病。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是目前唯一在用的TB预防性疫苗,它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抗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免疫应答。但流行病学发现,TB发病率在15-30岁急剧上升,其中可能的原因是BCG的保护力有一定的时效性。但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的实验证据支持上述假设。为此,我们通过在中国人群中测定BCG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水平,一方面可以获得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BCG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未来加强疫苗使用人群的选择提供参考。为此,我们收集了501例体检正常人外周血,经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将人群分为健康组(ELISPOT结果为ESAT-6/CFP10~-)和感染组(ELISPOT结果为ESAT-6/CFP10~+),其中感染组为161人,占总人数的32.14%;当进一步将受试者分为<15岁、15-29岁、30-40岁和>40岁组后,显示不同年龄中感染比例分别是42.35%、45.90%、19.59%、27.59%。同时,采用ELISPOT检测外周血中结核菌素(PPD)特异性IFN-γ~+细胞数量,结果显示,ESAT-6/CFP10~+组在PPD刺激后IFN-γ~+细胞数量较ESAT-6/CFP10~-组明显增多(P<0.0001)。比较不同年龄ESAT-6/CFP10~-和ESAT-6/CFP10~+组间外周IFN-γ~+细胞数,结果显示<15岁的ESAT-6/CFP10~-和ESAT-6/CFP10~+间PPD特异性IFN-γ~+细胞数量相当(P=0.39),而在15-29岁、30-40岁、和>40岁中,PPD刺激下ESAT-6/CFP10~+组IFN-γ~+细胞数量均显著高ESAT-6/CFP10~-组。对上述部分人群同步运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PD刺激后T细胞及其亚群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发现:CD4~+记忆T细胞(Tm)分泌IFN-γ的比例在ESAT-6/CFP10~-和ESAT-6/CFP10~+人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ESAT-6/CFP10~+在15-29岁组IFN-γ~+CD4~+Tm比例最高;而ESAT-6/CFP10~-在<15岁中的IFN-γ~+CD4~+Tm比例最高。目前结核病防控中另一个难点是M.tb病原菌的检测,建立新型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治疗的监控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收集了6例治疗前和治疗1、2、4、6个月患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特异性抗体富集技术检测外周M.tb特异性CFP10的含量变化,并同步分析CFP10刺激T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CFP10特异性IFNγ~+CD4~+T细胞比例在TB治疗中与CFP10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0.04;R~2=0.17)。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IGRA方法获得感染组人群中的分布比例,我们的研究显示结核感染人群的比例在15-29岁年龄段最高;同时接种过BCG的不同年龄人群中的PPD特异性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IFNγ~+CD4~+Tm比例可能是与抗结核免疫应答功能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为未来加强疫苗人群的选择提供了一定依据;而我们所获得的M.tb抗原荷载与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的相关性,则初步证实了结核治疗过程中抗原荷载的动态变化与结核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致性,为结核病治疗中的免疫动态变化提供了病原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