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是为了解高校心理咨询师(包括老师和学生两类咨询师)的行业伦理行为和伦理意识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8名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访谈收集信息,探讨他们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伦理问题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后再采用自编高校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对150名高校心理师进行预测,分析数据结果并修订问卷,形成最终的问卷。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的信息,第一部分为人口学资料;第二部分是伦理行为调查,49个题日,主要研究伦理行为的五个方面: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双重关系、咨询的设置和对伦理问题的处理;第三部分是伦理意识的判断,31个题目。问卷对多所高校内的245名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1份,包括101名教师和80名学生,有效率为73.88%,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很重视行业伦理规范,但现实中缺乏行业伦理规范指导,大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解来处理伦理问题,此外还受到本土文化和学校环境的影响,使得受访者在许多行业伦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并且对行业伦理的判断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受访者和研究者期望除了有统一的心理咨询行业伦理规范,更希望有针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要求。(2)超过90%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对自己的工作胜任能力缺乏足够信心,有近半的咨询师寻求过咨询或者督导的帮助。问卷调查结果表示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的履行情况总体较好,但是访谈了解到实际的遵守上并不严格,可能问卷结果上存在不真实报告的情况;此外在公众场合对于来访者隐私的保密情况遵守比较欠缺,18.8%的受访者在学术会议或讨论会上,未告知来访者报告其病情资料;5%的人报告会为了教学或研究目的,未征得来访者同意进行录音或录像。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客观存在的师生关系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导致其更容易发生双重关系并更多的破坏咨询设置;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除专业关系之外,还存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更有与以前的来访者成为朋友;受访者收受价值较高的礼物(20元以上)人数很少(4.4%),而接受来访者卡片和花这类一般性的答谢礼物人数较多(24.3%);22.1%的受访者报告有拥抱来访者,另外,在伦理行为的判定上,有48.6%的受访者认为拥抱来访者符合伦理规范,与张爱莲等人的调查结果(46%)相接近,但是显著性的低于美国受访者的判定比例(86%),这显示出了一定的文化差异;4.4%的受访者报告在性方面被来访者吸引,3.9%的人在性方面被临床上的督导者吸引,两项都不存在性别差异,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陷入性与非性的双重关系的治疗师大多数是男性,而病人大多数是女性)。对伦理问题的的态度积极,希望有行业伦理规范,较多的人发现有违反行业伦理的行为,也认为举报是符合伦理规则,但却极少有人去举报,其意识和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情况。48.6%的人赞成咨询应该收费,收费的额度多在30元以下;赞成收费的原因主要是希望保证咨询的效果和认为收费也具有治疗作用,而不赞成收费多以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影响学生来访的积极性角度探讨。(3)影响受访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行为和意识的因素众多,并且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伦理问题上表现也不同,总的来说,受访者的身份(教师、学生)、老师的具体职务、性别、年龄、专业背景、从业年限、从业资格、以及每周的个案数量和个案持续时问、督导的情况都影响着个体的伦理行为和伦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