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是全球第四高发的恶性肿瘤,而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我国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目前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便扩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仍然如此。因此,新辅助化疗应运而生。其中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要方案,而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来说,应用各种方案进行化疗的总有效率不超过50%,在我们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在新辅助化疗的过程中会有肿瘤的继续进展。而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肿瘤耐药的产生。而对肿瘤细胞耐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体外细胞实验,目前最常用的耐药株大多通过化疗药物浓度递增法逐步诱导,虽然可以很好的复制耐药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然而,该类方法与临床耐药的产生始终存在不同。因此我们通过不同方法建立胃癌耐药细胞株,并研究其生物学行为以及相关耐药基因,希望找到耐药基因与化疗有效性的关系,可以提前指导患者的化疗用药,从而实现个体化的化疗。研究目的:采用浓度递增法和大剂量冲击法诱导人胃癌细胞株BGC823,分别诱导成功两种耐药细胞株,比较两种细胞株之间生物学行为的异同,并初步探索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为临床化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的逆转耐药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浓度递增法和大剂量冲击法诱导人胃癌耐顺铂细胞株BGC823/CDDPi、 BGC823/CDDPh。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CCK-8法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耐药指数,CCK-8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生长周期,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免疫发光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肿瘤标志物CEA、CA-199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蛋白ERCC1、 MDR1、 GSTπ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ercc1、 mdr1、 gst p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1)BGC823/cDDP细胞较BGC823细胞胞体略增大,细胞核增大,形状更为不规则,并可见散在的多核瘤巨细胞。(2) BGC823/CDDPi耐药指数为7.63,BGC823/CDDPh耐药指数为4.54,耐药细胞系的倍增时间较正常BGC823细胞延长,BGC823/CDDPi与BGC823/CDDPh相比,BGC823/CDDPh细胞倍增时间相对较短。(3)从细胞周期可以看出,耐药细胞的G1期细胞增多而S、G2期细胞减少。(4)耐药细胞的侵袭力增强,其中BGC823/CDDPh细胞的侵袭力增强更明显。(5)细胞培养液中肿瘤标志物CEA、 CA-199含量无明显变化。(6)耐药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ERCC1、 GSTπ均较正常胃癌细胞高表达,其中BGC823/CDDPi表达量更高,MDR1蛋白均无表达。而基因的表达情况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研究结论:(1)两种方法成功建立两种耐药细胞株BGC823/CDDPi细胞和BGC823/CDDPh细胞。两种耐药细胞株在细胞形态及生物学学特性各不相同。(2) BGC823/CDDPh与BGC823/CDDPi细胞相比,其耐药倍数低,同时增殖力强,倍增时间短,侵袭力强,更接近于临床中的肿瘤耐药细胞。BGC823/CDDPh细胞更适合作为研究肿瘤耐药的实验模型。(3)细胞株BGC823耐药的产生与ERCC1、 GSTn蛋白有关,同时随着蛋白表达量的增加,细胞的耐药指数也相应增加,而蛋白表达量的增加是通过基因水平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