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语言学的研究逐渐由始于自身、终于自身的形式和系统内的研究,延伸至自身之外的研究。认知语言学便是这种延伸之一。这种延伸以语言本身为基础,以探寻人类认知机制为目前的最高目标。由于语言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关—前者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后者,后者在更大,接近于最大程度上决定前者—认知语言学这种对语言研究的认知取向使自己获得了旺盛的理论生命力。 本文在认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前提下,试图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诗歌,进行一次认知取向的、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传统的诗歌研究与传统语言学研究相似,大部分是一种发于自身、收于自身的形式上的、结构上的研究。这种研究包括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研究。这种形式上的研究,能够从文字、语篇层面较好地归纳诗歌作品的特点,便于发现诗歌创作的规律性的内容,指导人们从事诗歌创作和评论工作。虽然如此,这种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相关研究的要求。当认知科学以其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彰显了自身的研究价值,各与之相关的科学便重新确立了自身的理论诉求—认知。语言学如此,诗歌研究亦当如此。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试图通过对诗歌传统研究的回溯和研究,对认知策略的分析和综合,提出针对意象丰富的诗歌的一个理解认知模型。希望借此能够对诗歌理解的全过程有一个逻辑上的认知框架,从而使得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后续研究能够稳步进行。 模型认为,诗歌理解的基础是认知策略及相关的百科知识。在时间关系上,一般的顺序是:篇章意图的判断,不断获取最大关联过程中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更新,最后是理解结果的初步得出。这个模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当不断有新的知识进入时,在不同时间对同一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 本文所做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现象解释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较好的支撑了本文所提出的“诗歌理解认知模型”。当然,局限在于,尽管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但是未就框架的构成成分做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于最终诗歌理解的结果未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不过,也正因为有局限才有进一步研究和进步的空间。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还需继续推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与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样的研究才能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