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富强、人们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始终将人民福祉放在首位。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基层村干部站在扶贫工作的最前线,是扶贫政策的最基层执行者,承担着将国家扶贫政策真正惠及贫困群众的重任,作用极为重要。但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基层投入不断增多,一些村干部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将腐败的黑手伸向了扶贫领域,直接侵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国家扶贫政策的落实,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甚至诱发社会矛盾和稳定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探究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的原因,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保障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这一课题,以省级扶贫重点县J县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 J县2015-2017年查处的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案例,通过理论研究、资料分析、调查走访和总结对比,对扶贫领域村干部的腐败表现形式、特点、危害及原因展开了论述,期望找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和建议。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并对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如政策执行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相关解读,力求对村干部的角色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基于J县近三年来查处的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案例,对腐败的表现形式、危害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从而对村干部腐败行为有直观认识;第三部分结合政策执行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相关理论,将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看作一种执行偏差对待,从执行主体缺陷、目标群众缺陷、外部监督环境缺陷和扶贫政策缺陷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从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的政策参与度,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制约以及提高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求对治理扶贫领域的村干部腐败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