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报告是基于非虚构类传记作品《查尔斯·W·艾略特传》(第一卷·第一章)的翻译实践完成的。笔者首先分析了传记文本的特点和翻译标准,继而以翻译目的论及其三原则为指导,就此次翻译任务中的实际问题,探讨了如何选择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查尔斯·W·艾略特传》讲述了美国哈佛大学第二十一任校长查尔斯·W·艾略特的人生历程,其中包括他对哈佛高等教育改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对国内的大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亨利·詹姆斯也曾凭借此书荣获“普利策传记奖”,而国内目前尚且没有其中译本的出版与发行。它属于非虚构类的纪实性传记文本,介于应用型文本与文学体裁之间,具有历史真实性和文学欣赏性的特征。因此译文需要同时体现原作的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翻译目的论强调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而其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为译文设定了标准。笔者根据目的论,首先在翻译任务开始之前确定了翻译目的和译文的预期读者,并且通过阅读和学习市面上得到读者认可的优秀传记译作得知,译者应当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的事实细节,但更应重视译文的文学色彩和交际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在本篇报告中,笔者重点从词语、长句、注释和文学效果几个层面入手,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初的翻译目的,即使这位传记人物和原作内容最大程度地被中国读者了解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