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肠激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传递与调控的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技术开展脾虚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健脾益气中药对脾虚证调控的分子药理学研究是我们研究所30多年来坚持不移的研究方向。前期的工作已经证实脾虚证和胃泌素(Gastrin,GAS)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脾虚时壁细胞在胃泌素受体(Gastrin Receptor,GR)和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上表现为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补中益气汤、黄芪注射液对脾虚时胃壁细胞在GR和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上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具有复健作用,黄芪在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的结合研究是新时期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在明确复方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开展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结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由于黄芪药材的有效组分黄芪总苷(Astragalosides,AST)和黄芪注射液在其他方面有相似的药理作用,由此推测AST对脾虚证信号传导通路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也可能具有调节作用;同时,由于功能的改变往往伴随着形态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的目的:选择AST作为黄芪健脾益气作用的代表性物质基础,探讨AST对脾虚证胃壁细胞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采用分子生物学受体功能分析手段,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建立药效指标体系,可从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地研究有效部位或成分的药理作用,明确细胞的效应靶点。而采用功能研究和形态学研究相结合、整体研究和离体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药物的作用。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研究应用放射配基受体结合法和跨膜信息传导的研究方法、经典的形态学研究方法和整体药效学研究方法,探讨AST对脾虚证大鼠胃壁细胞功能(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环节:GR结合位点数、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胞内钙调素Ca2+/CaM活性;胃酸分泌功能)及胃粘膜细胞形态(胃粘膜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影响的作用。 1 AST对脾虚大鼠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容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