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下的教与学——中国外语课堂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文化相互适应性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来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外籍教师人数不断增加,关注他们与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变得必要而且重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教在教学方面所持的观点与中国学习者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对两者之间的适应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动态的适应过程,揭示双方如何不断调整各自策略和行为,以获取良好的学习体验。在微观描述的基础上,本文还结合文化价值观对师生之间的适应过程作了详尽的文化阐释。   该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在第三空间的背景下展开,采用了文化的符号学视角来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数据采集主要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和调查完成。所收集数据在文化价值观框架下进行了分析。   除了对师生之间的文化适应过程进行微观描述之外,本研究还得出两个重要的发现:其一是课堂文化适应的三个阶段,即:蜜月期,困惑受挫期和恢复期。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揭示了影响课堂文化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因素,主要有:语境,角色期待和社会关系模式。   研究希望能够促进外教和中国学生之间的课堂适应过程,从而提高外教参与国内英语教学的效能。同时,研究采用的符号学视角为今后的文化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  
其他文献
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作为一名读者面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创造物,所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作者及其创造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需要对文艺批评界关于作者及其创造
薇拉·凯瑟(1873—1947)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啊,拓荒者!》是草原三部曲之一,也是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分析《
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受到来自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关注。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Vershueren的顺应理论的提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
反语是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否定、讽刺以及嘲弄意思的修辞方法,其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迄今为止,很多学者从修辞学,哲学,心理学等非语言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和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出生于哈沃斯荒原上的一个普通牧师家庭,两姐妹在1847年各自推出《呼啸山庄》和《简爱》,以激情澎湃的表达和有关女性
大文豪约翰·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其在绘画、建筑等领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的批评见解而饱受争论,但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