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之后的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包括译者生活背景,经历,政治信仰,社会影响等在内的很多会影响翻译结果的外在因素。译者性别也被纳入考虑范围,开始受到翻译学者的重视。女性与翻译在各自权利体系中低下卑微的地位使翻译与性别问题不可避免的结合,由此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翻译研究的领域里不乏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为包括译者主体性研究在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延伸了翻译研究的外沿。 本文以艾利斯沃克的女性主义著作 The Color Purpl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重新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理论上,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完全忠实于原作,译者不可见,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和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都被边缘化了。而女性主义译者拒绝身份透明,试图通过译作重塑女性的形象及地位,通过重新定义翻译“忠实”的标准及强调原著作者和译者的平等地位,达到为女性译者正名,为女性争取平等待遇的目的。在实践上,女性主义译者一方面通过采用特殊的翻译方法,即劫持、增补、前言和脚注对原著进行干预,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原作者的实验性写作而进行的实验性翻译来凸显自己的主体性及创造性。 本文将采用对比性研究对由鲁书江和杨仁敬分别完成的两个The Color Purple的中译本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首先通过不同的翻译实践例证来对比两位译者在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时的不同所在,其次通过两位译者针对原作者的实验性写作而做出的实验性翻译实践来对比女性译者与男性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凸显各自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旨在发掘女性译者由于受到性别,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对译者主体性的重视,以及如何运用翻译策略达到凸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