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德化东洋金矿床是我国福建金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浅成热液金矿床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发现确立为大型浅成热液金矿床以来,有关其成矿作用、矿床成因属性和资源潜力倍受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矿床地质、流体地质、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揭示:1.矿区出露地质体主要有长林组的沉积岩以及南园组的火山-次火山岩,矿体与英安斑岩、碱长花岗细晶岩岩脉密切共伴生;构造主要发育主要为EN向断裂和次级近WN向断裂体系,矿体主要赋存在近WN向次级断裂体系。2.矿床由3个低角度金矿化带(编号Ⅰ、Ⅱ、Ⅲ)及1个高角度金矿体(编号Ⅳ)组成,多赋存在晚侏罗南园组二段的流纹斑岩,呈脉状产出,受火山机构断裂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自然金等;围岩蚀变有高岭土化、叶腊石化、硅化、青磐岩化及碳酸盐化,具有一定的分带性,以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硅化-叶腊石化-青磐岩化。成矿作用过程从早到晚可划分为4个阶段:(1)灰白色硅化石英阶段、(2)灰色石英-黄铁矿阶段、(3)灰白色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4)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3.获得晚侏罗南园组二段的流纹斑岩(赋矿围岩)、含金石英脉、与矿体共伴生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英安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60.32±0.8Ma、158.3±0.9Ma、156.56±0.8Ma、154.14±0.6Ma,代表了区内酸性火山喷发发生在晚侏罗世早阶段(160Ma)、含矿热液就位晚于158Ma、中酸性浅成斑岩就位(157Ma、154Ma),形成环境为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后的伸展过程中的产物。4.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I型);富液相包裹体(Ⅱ型);含CO2三相(Ⅲ型)三种;结合包裹体测温结果与激光拉曼分析结果得出,该矿床是以NaCl和CO2、H2O为主并含有少量C2H6的含矿多相流体体系,其中早阶段含矿流体为以NaCl—CO2—H2O为主的中高温流体,而主成矿阶段则是以NaCl和CO2、H2O为主的中温含矿流体,成矿晚期为单纯的NaCl—H2O体系,结合氢氧硫铅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流体早期有岩浆水的参与,后期更有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成矿物质应该是来源于深部下地壳。5.矿区内流纹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英安斑岩体的岩石地球化特征均表现出了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属高硅、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或钾玄岩系列,具有火山弧花岗岩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岩浆流体产生的成矿物质或热动源发生在古老下地壳,从成矿元素在大陆壳源岩浆演化过程的相容性、不相容性角度,认为该期次岩浆具有提供Au、Ag、As成矿流体的可能。综合研究成果,并与国内外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对比,认为东洋金矿床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过程经历了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下伸展作用阶段古元古界基底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并在强烈挤压伸展作用下含矿岩浆热液快速上涌,演化分异出成矿热液,之后在经历一系列流体演化作用(水岩反应、成矿流体沸腾、流体混合)后最终富集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