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11.4%,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2%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经济在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GDP的构成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所占比重在连年下降,已经由2004年的53%下降到07年的36.2%。相比之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却由2004年的44.2%上升到2007年的52.46%。而房地产投资虽然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但是在GDP中的比重却又所上升,2007年已经达到了10.25%。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已经严重依赖房地产业,在一些地方省份表现的更为明显。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如此依靠房地产的。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经济运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消费储蓄比率失衡、外贸顺差增大、流动性过剩等问题等;其次,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后发劣势”的问题,就是只是一味的模仿国外的技术而忽视制度方面的改革,这样会使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具有持续性;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已经使“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政府部门在借口垄断经济利益窒息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使政府对公平游戏规则的承诺变得不可信,而这会使经济增长最持久的动力—藏富于民的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对房地产业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是对房地产投资和中国GDP的数据进行协整性分析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房地产投资每增长1%,GDP将增长0.2%,而格兰杰因果检验则说明,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也是房地产投资增加的原因。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如此依靠房地产业的原因,本文认为:首先,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所导致的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的一种必然表现,在对政府权利没有有效制衡的条件下,政府就会利用政治上的垄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其二,是目前我国的这种以加工为主、在世界的产业价值链上处于最低端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我国的产业结构仅仅是国际产业链中的一个加工环节,是价值增长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当这个利润很薄的行业由于政府机会主义而受到冲击的时候,很多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投资就会流向房地产业;其三,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业开发过程中可以获得高收益,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的税费收入是当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源,在经济绩效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指引下,地方政府就为大力扶持房地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只要这样,地方行政官员才能有“政绩”;其四;我国的房地产业是以香港模式为蓝本的,香港模式过于注重土地储备,而且开发商的资金大部分又来源于银行,这样在内地,房地产业就会和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本文认为应强调四个方面:一是改变目前我国的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我国不仅要做一个制造业大国,更要做一个制造业强国;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基本上是以民营经济为主,这样就会使财富流向民众手中,从而促进消费的增加;二是改变我国目前的以经济业绩为主的官员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政府官员才不会为了“政绩”而通过房地产业大搞“形象工程”,从而使GDP获得增长,但是却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三是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四是完善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