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理论的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力”情境化教学设计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lu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修订的主要变化之一,课程内容情境化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途径。“情境”一词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也体现出课程内容情境化的重要性,所以情境化教学是当下中学物理教学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现实问题。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借用经济学领域SECI理论,以人教2018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部分为研究内容,进行情境化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阐述选择《相互作用—力》作为本文研究内容的缘由以及与传统情境教学相比,运用SECI理论指导本章课程内容情境化的优势;然后基于SECI理论对第三章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以及学情进行情境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单元教学设计构想:创设“大扫除”大情境和相关实验情境,基于SECI理论指导情境化。“创始场”中引导学生多感受、体会情境,并在情境中思考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建立隐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话场”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情境体验组织语言进行表达,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场”中学生汇总整合来自其他学生、教师的相关显性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宽度;“实践场”中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显性知识隐性化,实现知识的螺旋上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最后,在单元教学设计构想下,基于SECI理论对《相互作用—力》创设统一的“大扫除”大情境,并在大情境之下开展课时教学设计:学习《重力与弹力》时创设“大扫除之整理归纳讲台”的情境;学习《摩擦力》时创设“大扫除之摆放课桌”的情境;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创设“大扫除之整理堆放储物箱”的情境;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创设“大扫除之提水”的情境;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时创设“大扫除之拖把拖地”的情境。创设“大扫除”大情境,作为整个单元力的知识学习的统领情境;创设实验情境,作为知识生成的支撑。基于SECI理论指导,两种情境结合使用,统一到促进学生的认知,完成学生的建构。
其他文献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实现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把语言不仅是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也要把其看作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而教师提问能够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支架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提问框架,二语习得互动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西安外
当今,由于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的科技发展也越来越快,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出行方式的可选择性也越来越多,对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驱动系统的作用是不仅为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提供动力,同时还保障了汽车在特定工况下(例如上大坡)动力的充沛和车身的稳定。在驱动系统中,驱动桥壳作为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零部件的保护装置,承载汽车和车架质量的同时还承受来自车轮与地面之间
大连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位于辽东半岛伸向东北内部腹地和亚欧大陆腹地的桥头堡位置,为深化东北亚经贸合作提供了贸易便利和航运便利。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强大连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研究,对促进大连经济高速增长与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连参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现状、优势与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对外贸易、外商投资、港口航运等方面提出了大连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
矛盾冲突是小说创作普遍运用的手法,是形成故事情节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展现人物命运、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等具有重要意义。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正是通过精心构思多层次、多角度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主人公苏比的悲剧命运,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在具体的教学中,矛盾分析为《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教学提供了重要切入口。
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哲学的应有之义。作为改造世界的直接工具,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身处的时代。因此,应当对技术进行哲学层面的考察。本文基于海德格尔的后期作品《技术的追问》,厘清海德格尔对技术之本质、现代技术的本质的特殊规定,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本文通过五个部分来考察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反思。第一个部分从“技术是什么”的问题切入,把握海德格尔基本的技术哲学立场。海德
通过对学生初学高中物理遇到困难的分析入手,介绍了受力分析、矢量运算、力和运动关系、高中物理动力学知识逻辑结构等知识,让学生学会解决动力学问题一般方法和思路。
<正>数学教学并不是为了直接将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了解知识产生的根源与过程,同时探索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得出结论。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有序深入,探究活动也改变了原来只关注动手的简单操作方式,开始将重点聚焦于动脑,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些都为小学课堂教学的深入推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能够以此激发教师对单元主题教
期刊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作者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改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究与实践。
<正>"动态平衡"是指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过程中,明晰哪些力是变力,包含力的大小、方向都变化,亦称"动态力".而在变化过程中,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均被视为平衡状态,故称"动态平衡".分析物体在动态变化过程中,部分力的变化情况,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洞察能力,能充分考查物理概念和思维能力,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