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初中阶段是欺凌行为相对频繁发生的一段时期。随着网络媒介频频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我们逐渐意识到,未成年人的世界存在超乎成年人想象的欺凌和暴力,并且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不可估量的伤害。目前,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从引进国外的相关研究工具到本土化研究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学术成果。但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充和深入。 不少研究者已经提出校园欺凌是群体现象,不仅包括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也存在大量旁观者。一直以来,有关欺凌现象的研究只关注欺凌者,或只关注被欺凌者,或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关系探讨欺凌问题,这样的研究是不全面的。欺凌作为一种群体现象,旁观者的行为不可忽视,他们的行为表现会影响到欺凌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维持和终止是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都是欺凌事件中的参与者。同时,欺凌现象也是一个过程性现象,经历从诱发到发生再到产生结果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对欺凌现象的研究应该从关注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单元观、二元观转向研究与欺凌事件有关的群性观和过程观,把旁观者纳入到对欺凌现象的研究之中。 旁观者的行为总体上分为促进欺凌的行为、保护受欺凌者的行为和局外行为三类,旁观者角色细分为四类:协助者、强化者、局外者和保护者。本研究通过自编旁观者行为问卷对28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现实生活中视频案例和访谈调查,了解校园欺凌的现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大致如下: 1.校园欺凌的现状:①欺凌现象在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生都在欺凌事件中扮演者一定角色,特别是旁观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②初中生群体的欺凌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言语欺凌比例最高,其次是身体欺凌,关系欺凌所占比例最小。③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最多的地点是教室,其次是走廊大厅和厕所。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最容易发生欺凌。④欺凌行为的对象主要是两个男生之间,其次是女生欺凌男生,几个男生欺凌一两个男生。男生之间比女生更容易发生欺凌行为,小团体的欺凌方式也逐渐产生。 2.旁观者行为调查:①初中生对欺凌行为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欺凌行为是默许的态度,还有部分同学因为目睹校园欺凌产生恐惧不安心理。②欺凌情境中,初中生旁观者参与角色不同。保护者比例最高,其次是局外者,亲欺凌者最少。③旁观者与卷入者的关系距离影响旁观者的行为反应。关系距离越近,局外者比例减少,保护者行为增多,而且主动积极干预的行为也增加。④旁观者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地性别、年级差异。男生在亲欺凌者人数多于女生,保护者人数少于女生,在局外者中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年级变量上,局外者所占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而且保护者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⑤学校、家长缺乏校园欺凌的干预意识,大部分没有教会孩子处理欺凌问题的技巧。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三个层面:个人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概况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没有不良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对待校园欺凌我们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简单“以暴制暴”。本研究将关注点集中在校园欺凌现象中的旁观者,补充丰富了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内容,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