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临床上对脑出血恢复阶段,西医除康复治疗外,尚缺乏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治疗的前提是正确辨证。本研究拟对脑出血恢复阶段的分期分型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指标,提高中医辨证的正确性,为发挥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恢复阶段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所选246例病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黄如训编订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1],并结合脑出血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据病后时间分为: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恢复晚期、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五期。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分为:轻、中、重三型。同时按照《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2],《病位证素特征》[3]辨证分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六个病性证素和心、肝、脾、肺、肾、经络、脑(神)、大肠、胃九个病位证素。结果:1脑出血恢复阶段分期与中医病性证素的关系:风证的出现率在整个恢复阶段处于较低水平,并逐渐下降,以恢复早期(26.39%)的出现率最高,至慢性恢复期(7.32%)最低。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火热证随着病情的恢复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恢复早期的61.11%下降至后遗症期的38.46%,痰证的出现率各期均较高,并由恢复早期的81.94%逐渐下降至后遗症期的61.54%。火证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比较,痰证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瘀证的出现率由恢复早期的30.56%逐渐上升至后遗症期的61.54%,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比较,恢复晚期与恢复早期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气虚证的出现率由恢复早期的29.17%逐渐上升至后遗症期的76.92%,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分别与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比较差异显著p<0.01;恢复晚期与恢复早期、后遗症期比较也有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始终处于低水平,在20.83%-38.46%之间,各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脑出血恢复阶段分期与中医病位证素的关系经络的出现率始终较高,在83.33%至100 %之间,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恢复晚期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肝的出现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恢复早期的44.44%逐渐降至后遗症期的26.92%。神的出现率在26.92%-37.5%之间。脾的出现率由恢复早期的11.11%逐渐升至后遗症期的34.62%,后遗症期与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比较p<0.05。肾的出现率由恢复早期的13.89%逐渐升至后遗症期的46.15%,后遗症期、慢性恢复期与恢复早期、恢复中期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心、肺、大肠、胃的出现率各期均较低。3脑出血恢复阶段分型与中医病性证素的关系恢复早期风证的出现率在中重型较高,与轻型比较p<0.01;恢复中期,恢复晚期,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中重型与轻型在六种病性证候分布上并无统计学差异。4脑出血恢复阶段分型与中医病位证素的关系恢复早期肝的出现率在中重型较高,与轻型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恢复中期,恢复晚期,慢性恢复期,后遗症期轻型与中重型在九种病性证候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5证候组合在脑出血恢复阶段各期,证候组合均以三证(35.38%-65.38%)和二证(23.08%-46.34%)为主,单证(3.85%-10.77%)及四证(7.69%-14.29%)比率较低,各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脑出血恢复阶段分期与中医病性、病位证素存在一定关系:恢复早期病性证素以火证和痰证为主,病位证素以肝,神,经络为主;随着病情恢复血瘀和气虚证逐渐成为主要病性证候,而脾、肾、和经络成为主要的病位证候。因此,西医的分期可以作为中医辨证时参考。2脑出血恢复阶段分型与中医病性,病位证素的关系:中重型患者,在恢复早期风病性证候,与肝病位证候的出现率明显高于轻型;因此,脑出血恢复早期的病情分型也可作为中医辨证时参考。3脑出血恢复阶段各期的证候组合复杂,辨证时需综合考虑才能提高辨证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