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电极与缓冲层对(Ba,Sr)TiO<,3>组分梯度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溅射的沉积工艺参数对 Pt 电极上沉积的BST组分梯度薄膜微结构与电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ST组分梯度薄膜晶粒大小和晶化程度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而提高,600℃下沉积的 BST 薄膜介电常数较大,介电损耗和漏电流密度较小;工作气压则直接影响到薄膜的沉积速率和表面形貌,在3.0 Pa附近获得了最高的沉积速率、致密的结构和良好的电学性能。综合各种工艺参数得到沉积 BST 薄膜的最佳工艺为:衬底温度600℃,O<,2>∶Ar=1/2,工作气压3.0 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在Pt电极上沉积的下梯度 BST 薄膜结晶良好,薄膜结构致密,晶粒生长均匀,晶粒尺寸在70 nm 左右。在100 kHz时BST薄膜的介电常数ε为353.4,介电损耗tanδ为0.0186,介电可调为23.8%,在375 kV/cm外电场下薄膜的剩余极化2P<,r>为2.13μC/cm<2>,矫顽场E<,c>为23.1kV/cm,75 kV/cm外电场下薄膜的漏电流为1.18×10<-6>A/cm<2>左右。 考虑到Pt作为 BST 薄膜的底电极材料在制作微图形时难以刻蚀,我们在Ru、RuO<,2>和RuO<,2>/Pt电极上制备了 BST 下梯度膜。实验结果显示,Ru和RuO<,2>电极上制备的BST薄膜介电损耗和漏电流密度都明显高于Pt电极上制备的BST薄膜,因此还不能完全用Ru和RuO<,2>电极代替Pt电极。RuO<,2>/Pt复合电极上沉积的BST组分梯度薄膜在100 kHz时的ε为 324.8,tanδ为0.0199,介电可调可以达到31.2%;400kV/cm电场下,2P<,r>为4.26μC/cm<2>,E<,c>为36 kV/cm;在75kV/cm 外电场下的漏电流为2.29×10<-6>A/cm<2>。这些电性能参数与Pt电极上BST薄膜相近,因此用 RuO<,2>/Pt复合电极可以替代Pt作为微电子器件的电极材料。 为了改善BST组分梯度薄膜与Pt电极间的界面结构,提高薄膜的电学性能,我们在下梯度BST薄膜与Pt电极之间插入了几种不同的缓冲层材料。实验结果表明:YSZ和Ta<,2>O<,5>缓冲层的厚度对BST电学性能影响比较明显,YSZ缓冲层上沉积的BST薄膜介电损耗和漏电流都比较小,但铁电性能比较差。LNO和YBCO缓冲层能够有效的促进BST薄膜晶粒的生长,在YBCO缓冲层上沉积的BST组分梯度薄膜晶粒尺寸较大,介电常数和铁电性能均比较好,但薄膜的漏电流密度比较大。而YSZ/YBCO复合缓冲层上沉积的BST薄膜,其介电性能与Pt电极上的介电性能比较接近,铁电性能比Pt上沉积的BST薄膜好,漏电流密度明显比YBCO缓冲层上沉积的BST薄膜小,所以采用YSZ/YBCO复合缓冲层来提高BST薄膜电学性能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C/C-SiC复合材料是国际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的一种新型材料,兼具功能和结构特性,综合性能优异,作为摩擦材料,极具应用前景。将其用作汽车制动材料,制备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为
期刊
SLA 技术使用激光束进行截面区域加工,扫描系统需要作大量的扫描,所以扫描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精确的扫描路径在减小翘曲变形,提高成形件精度和强度以及设备的制造效
期刊
利用2009—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36个粳稻品种,对其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影响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粳稻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是应用生命科学和组织工程学原理和方法构建出的一种具有细胞活性的新型瓣膜。它从理论上可以完全克服目前使用的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的缺点,具有很好的使用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