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回顾了建国后小学词义教学的历程,分析了小学词义教学的现状:目前小学词义教学目的在理念上有了很大更新,但在一线教学中尚未达到共识;内容日趋完善,但还没有切实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布和细化,尚有些模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未形成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借鉴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几本语义学专著对词义进行界定。然后根据以上学术综述,结合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和学生实际,把相同说法进行合并,对繁琐问题进行简化,删去较为深奥、复杂的内容,从而形成简洁、集中的小学词义教学内容体系:论文提出把义位作为词义的单位,把语义场作为词义间的结构关系,将词义分为字面意义和语用意义。其中,字面意义包括基本意义和附属意义;语用意义包括修辞意义和情境意义。为了建立具有范式意义的小学词义教学方法体系,笔者整理各家所言,分析词义的记忆、储存和激活的过程,寻找到最适合词义表征的扩散激活模型;通过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合理推想出小学各年段学生理解词义的心理过程。根据以上文献分析,研究者发现一个人词语意义理解能力的强弱最终就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词语结点的数量——词语储备的丰富性;从一个词语结点出发的连线数量——词语意义的敏感性;词语之间连线的依据——词语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由此,笔者总结出小学词义教学的方法体系:结合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本论文提出词义教学的扩散激活模型。首先,我们可以把词义教学的内容分散到各个学年段,然后根据扩散激活模型的特点分析出指导学生掌握词义的要领,并以该模型为中心结合教学实例衍伸出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扩散激活模型的内部词典,指导学生通过有序的搜索,激活需要的词义信息。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在中低年级词义教学中,经常性地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帮助学生扩展词义结点,丰富词语的储备;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词语间的联系,学好词语的字面意义,使词义结点相互关联,形成丰富的词义网络,提高对词义的敏感程度,努力构建扩散激活模型的内部词典;在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开始渗透语用意义和附属意义的教学。教师需要更多地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发掘词语间复杂多样的联系,指导他们拓展词语连线的依据,建立更多的通达结点,从而更灵活地激活词义。这样既能深化对文本的解读,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使用词语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