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西部进行着。由于西部多为山区,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大量的边坡支护的问题,需要有支挡结构来保证路堤的安全。而挡土墙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支护结构,应用极为普遍。西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地震频发,挡土墙的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评价地震状态下挡土墙后土压力的变化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对于挡土墙后动土压力的计算,普遍采用拟静力学方法,而且大部分都是只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拟静力学方法计算出的动土压力合力比较接近实际,但是该方法却无法计算动土压力分布与合力作用点,而且假定墙后土体为刚性,这也与实际有很大差距。拟动力学方法则刚好可以克服这些不足,本文正是在拟动力学法基本假定的基础上,考虑了竖向地震力的作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分别针对无粘性土和粘性土,考虑地震加速度的放大效应以及墙面倾角,提出了考虑时间和相位变化的地震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模型,可以计算动土压力系数、土压力合力、土压力分布强度和合力作用点。(2)重点讨论了挡土墙倾角、土体放大系数、内摩擦角、墙土摩擦角、地震加速度系数对最不利工况下滑动面倾角、主动土压力系数、合力作用点和主动土压力分布的影响,找出主要影响因素。(3)分析了最危险滑动面倾角、动土压力系数及合力作用点随地震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最不利工况下竖向地震惯性力的方向取向,并且将该法与拟静力学法进行了对比。(4)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拟动力学法及水平层分析法,对于无粘性土,重新得到了计算地震主动土压力的分析模型,克服了拟动力学方法的不足,重点分析了动土压力分布的特点。同时,将该法得到的最危险滑动面倾角、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与传统拟静力学法、拟动力学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