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人类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侵袭性且预后差。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肿瘤血管的生成。肺癌侵袭、转移依赖于肿瘤局部血管生成的理论已经得到证实,而事实上从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肺癌似乎更易于经淋巴转移。由于缺乏明确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标记因子的生物学机理,对淋巴转移的研究进展缓慢。VEGF-C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特异淋巴管内皮细胞刺激因子,其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的作用也日渐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VEGF-C通过特异性地激活淋巴管内皮上的受体VEGFR-3(Flt-4),导致受体VEGFR-3酪氨酸磷酸化,诱导微淋巴管的生成并影响淋巴管内皮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肿瘤浸润和转移。PTTG是1997年被发现并证实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有关的癌基因。研究显示PTTG可通过促进VEGF-C的过度表达,促使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第一章PTTG、VEGF-C过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TG)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值(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VD),探讨其与NSCLC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NSCLC中PTTG、VEGF-C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合病理特征及预后,对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探讨PTTG、VEGF-C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PTTG、VEGF-C mRNA和LMVD值在不同性质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TG、VEGF-C mRNA和LMVD值在不同年龄、性别、是否吸烟、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预后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TTG、VEGF-C蛋白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与否及预后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率曲线显示PTTG、VEGF-C高表达者生存时间均短于低/无表达者(P=0.030,0.027,n=65)。(4)PTTG表达与VEGF-C、LMVD密切相关,随着PTTG表达增加,VEGF-C分级及LMVD值亦增加。结论:(1)PTTG、VEGF-C的过表达促使肿瘤微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了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2)PTTG和VEGF-C表达可作为判断NSCLC生物学行为及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3)VEGF-C可作为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第二章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凋亡的影响目的:研究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探寻肺癌基因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应用VEGF-C反义寡核苷酸作用A549细胞48h后,利用免疫荧光Hoechst33258染色对细胞凋亡作形态学上的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梯形带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同时,用MT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A549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VEGF-C反义寡核苷酸作用后,A549细胞生长受抑,可见细胞核固缩,胞浆内出现凋亡小体,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DNA电泳干扰组出现典型的梯状条形带,对照组无明显凋亡梯形带。流式细胞仪分析干扰组细胞凋率可达28.21±0.75%,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4.37±0.48%和空白对照组的3.26±0.35%。MTT法生长曲线检测数据显示VEGF-C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细胞的增殖明显比两对照组缓慢。结论:VEGF-C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望成为肺癌靶向基因治疗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