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不仅适用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性研究,更适用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的学习相对以往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活动作为此方式的第一手材料,其良好的开展不仅是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需求,更是“新课改”的要求。本课题针对《稳态与环境》模块教材中所涉及的探究活动以及中学生物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开展情况做了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是探求当今中学生物课堂中对科学探究性活动实施的真实状况,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本次研究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和终身学习等教育理论,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科学探究活动栏目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观察法和教育调查法对此模块相应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观摩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本模块出现的探究活动在《课标》中均有体现,九种探究活动类型共出现46次,每节的平均活动次数达到了2.3次,并且探究的主题和内容极为丰富,如“pH稳定机制的分析”“血糖调节模型的建构”和“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等等;在这些探究活动中,76.1%的探究活动属于交流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性和对话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实际课堂的观摩和调查中发现,现在真实的生物课堂对探究活动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大部分探究活动教师均会加以处理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在探究活动的处理方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处理像“探究”这样复杂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大多以讲解的形式,以高考考点为中心点,以高考题或习题为载体,分析和讲解为主,并未进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探究活动,学生还是听着“实验”,并未真正动手,只是为了高考而记着结果,而对于探究的过程大多为听和想。通过以上结果得出了以下四点结论:第一、此模块所含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受《课标》引领和要求的。第二、此模块科学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探究复杂程度中等偏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教师对《稳态与环境》模块教学中积极开展生物科学探究活动比较赞同。第四、此模块探究性教学实施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突出原因是课时、教学条件有限及“高考导向性”明显。在本研究的最后,针对研究中所展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建议主要针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师开展探究活动等两方面展开。教材编写的建议:1.探究活动内容应尽量多添加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联系密切的知识;2.高中必修生物教材内容可适当进行删减或编入选修教材,各地依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选修。对教师的建议:1.教师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努力提升自身素养,为开展良好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2.教师要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资源,尽量多的开展探究性教学;3.教师要重新认识现在的高考,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