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警察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压力的职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警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我国对警察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系统研究尚十分缺乏。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省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问卷测试、现场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采用SCL—90、LES生活事件量表、自编“基层民警生活工作状况调查问卷”等对334名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并采用t检验、F检验、LSD多重比较法等数据分析方法,以性别、年龄、警种、地区为变量,对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相关因素的作了差异分析。最后,在本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提高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334名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普通人群。与全国常模相比,山东省基层民警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且所有因子差异显著。 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警种、不同地区间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女民警;31—40岁的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多,其次是26—30岁的民警,再次是41—47岁,18—25岁的基层民警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刑警与交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治安警与巡警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好一些;济南民警的心理问题较多,其次是青岛、寿光。 3.女性民警在LES总分、家庭问题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民警;31—40岁年龄段的基层民警生活事件总分、家庭问题、工作问题得分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警种和不同地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通过对“基层民警生活及工作状况调查问卷”的分析表明,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现实因素主要有:工作超负荷、不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紧张、警民关系淡化和对公安工作改革适应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