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佛手产业面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其天然产物的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转化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从佛手果皮中提取精油,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埋果皮精油制成微胶囊,再将微胶囊负载于可食用膜中应用在蓝莓保鲜上。本研究旨在提高佛手资源利用率及其精油的精深加工水平,同时为佛手精油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佛手果皮精油(fingered citron peel essentia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佛手产业面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其天然产物的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转化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从佛手果皮中提取精油,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埋果皮精油制成微胶囊,再将微胶囊负载于可食用膜中应用在蓝莓保鲜上。本研究旨在提高佛手资源利用率及其精油的精深加工水平,同时为佛手精油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佛手果皮精油(fingered citron peel essential oil,FPEO)提取、成分及活性研究:以精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佛手果皮精油最佳提取工艺:酶解p H 5.2、酶添加量0.7%、酶解温度52℃、酶解时间2.1 h。该工艺下精油得率为3.11%。所提得佛手果皮精油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乙酸芳樟酯(14.72%)、d-柠檬烯(14.58%)、芳樟醇(8.89%)排名前三。抗氧化活性研究中,佛手果皮精油具有良好的清除ABTS+·和DPPH·的能力,其半数清除率分别为5.043 mg/m L和30.994 mg/m L。抑菌活性实验中,精油浓度与抑菌活性呈量效关系,且精油对三种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活性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2)佛手果皮精油微胶囊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以微胶囊包合率和得率的归一值(OD value)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微胶囊最佳包埋工艺:投料比9.2:1(w/w)、包埋温度50℃、包埋时间1.97 h。该工艺下制得微胶囊的平均包合率为73.28%,平均得率为82.05%,OD值为0.9438。对制得的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粒径测试结果发现制得的微胶囊粒径分布较集中,平均粒径约为241.5 nm。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到微胶囊颗粒呈无孔隙的菱形状。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TG-DTG-DSC)结果均证明微胶囊的成功包埋。稳定性研究表明包埋成微胶囊可有效减少精油在恶劣环境中发生质量的损耗。(3)佛手果皮精油微胶囊可食用膜制备研究:以膜的水蒸气渗透度、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OD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最佳成膜配方:海藻酸钠2.4%、米糠蜡0.4%、甘油6.47%。该配方制得的可食用膜的平均水蒸气渗透度为0.64 g·mm/(cm~2·d·k Pa),平均拉伸强度为144.85 MPa,平均断裂伸长率为66.68%,OD值为0.841。通过外观比较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可食用膜分子量越大其外观特性越差,因此最佳成膜配方中微胶囊的添加量上限为10 g左右。(4)佛手果皮精油微胶囊可食用膜对蓝莓保鲜应用研究:通过对失重率、腐烂率、果实硬度、花色苷含量及总酚含量五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发现:100 mg/m L佛手果皮精油微胶囊覆膜处理可有效减少蓝莓近60%的失重损失;减少蓝莓膜脂氧化,降低果实腐烂速率约76%并能延缓果实变软约达6 d左右;同时还能延缓果实采后后熟速度以减少营养物质被氧化分解,其中贮藏15 d的蓝莓中花色苷含量与总酚含量分别为空白组的3.62倍和1.25倍。高浓度覆膜处理既有效延长货架期又保证了蓝莓果实营养价值和品质。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AMP)种类繁多、且来源广泛,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AMP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及较高的杀菌能力。其分子量小、容易被代谢,抑菌作用快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结构稳定,水溶性好,其α-螺旋结构在水中有序排列可以增强蛋白结构稳定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蛋白降解,这将在新型天然防腐剂和新医疗领域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LL-37是来源于人体唯一的cathelicid
黄曲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腐生致病真菌,其次级代谢物黄曲霉毒素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黄曲霉毒素可以在采收、加工、储藏及运输等过程污染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内可引起肝肾毒性,甚至癌症。玉米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由于其碳水化合物及水分含量高,极易被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导致品质下降并危害安全。因此,寻求有效的防控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
苦荞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及功能成分,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食药两用的粮食珍品。米是中国国民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形式,十分符合国民的食用习惯。但目前市场上的苦荞米多数处于粗加工状态,营养美味的苦荞米非常少。因而本论文将以大众化的苦荞米产品为切入点,初步对市售的苦荞米进行营养品质与感官评价的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最优市售苦荞米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发酵苦荞米研制,以总多酚和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蒸馏酒之一,己酸乙酯是它的主要风味物质,其酯含量比例决定浓香型白酒的品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己酸,对浓香型白酒的风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浓香型白酒风味特征是由微生物多样性决定的,传统发酵工艺中,酯风味主要由发酵能力较强的产香酵母、细菌和霉菌等酯化生成。目前发现梭菌属细菌、瘤胃菌科、巨球型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等都具备产生己酸的能力。如今,这些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分类、分离、筛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要求从“调猪”变“调肉”,鼓励“北肉南调”和“最后一公里”,冷鲜肉冷链调运成为产业的必然选择。在肉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如何保持“鲜”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的新型冷加工技术是目前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超快速冷却、冰温/超冰温等新型冷加工技术可较好的保持冷鲜肉品质,因此本研究从加工保鲜、包装锁鲜和仓储物流环节温度衔接与控制三个角度
苦荞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淀粉含量为70%左右,但由于其加工特性差,且口感较苦涩,目前市面上高含量苦荞饼干极为少见。利用微生物发酵对荞麦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既能改善荞麦粉的加工特性,又可增加荞麦粉的风味和营养功能成分。以优质发酵荞麦粉为原料进行新型半发酵饼干的开发研制,有助于提升荞麦加工技术水平,丰富荞麦饼干的品类,同时其低糖低油的特性符合当下对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市场
果蔬汁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所制成的调制产品,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广受消费者的好评。浑浊态的稳定存在可以赋予果蔬汁良好的外观和口感。但果蔬汁的内源性PME会通过水解高甲氧基果胶的方式破坏果蔬汁均一稳定的浑浊状态。PME的活性受到PMEI的调控,PMEI能够特异性结合并降低PME的活性,二者共同决定果胶的去酯化程度。PMEI除了在果蔬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还能起到降低植物感染病害风险
针对高苦荞含量面条制备时存在的面条难以成型、粘弹性差且面条流变特性、煮制特性不佳和口感不良等问题,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等方法制备了一种苦荞生湿面条,并辅以干牛蒡叶,系统分析了牛蒡叶汁浓度(0.00%、1.25%、2.50%、3.75%、5.00%)对苦荞面团的流变特性和苦荞生湿面条品质的影响,再对制备的生湿面条进行保鲜研究。最终制得一款口感顺滑、粘弹性俱佳且苦荞含量88%的苦荞牛蒡生湿面条,并对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作物,其营养组成全面独特、符合“三高两低”的饮食需求、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经常食用青稞对人体的各类营养缺乏症有改善作用,且粒色较深的青稞营养价值普遍比浅色青稞营养价值要高。但是,青稞籽粒硬度大,口感粗糙,消化率低,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开发应用。研究发现,萌发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又称裸大麦,起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主要种植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高海拔地区。青稞拥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和丰富的营养组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产业化开发前景。我国青稞资源丰富,但“家底不清”、“出路不明”,严重制约了青稞的产业化推广。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青稞的营养品质,其次针对青稞主要产品糌粑的颜色和质构特性进行了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