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身份建构中的两难——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自传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tc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文学的体裁之一,自传近年来成为文学批评的热点。它也为女性保持女性特殊性和建构女性身份提供了平台。尽管批评界高度赞扬当代澳大利亚女性作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然而对她们在自传中表现出的身份建构中的两难研究甚少,也无研究理论可言。   本文试图研究三位澳大利亚女作家在各自的自传中体现出的身份建构中的两难问题。本文研究的自传为多萝西·休伊特的《叛逆者》,希尔德·诺尔的《与陌生人出行》以及吉尔·克尔·康威的自传三部曲:《库伦来时路》、《真实北方》与《女人治校》。这五本自传在不同程度上彰显了不同社会层次的女作家在生活中以及文学创作中所经历的两难。   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两难”与“身份”的概念,然后对多萝西·休伊特、希尔德·诺尔、吉尔·克尔·康威的文学成就和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并简介各章主要观点。第二、三、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女作家寻求三种身份(女儿身份、职业身份和移民身份)过程中的两难。第二章分析休伊特和康威在建构女儿身份时的两难。第三、四章分别研究女性职业身份和移民身份中的两难。第三章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叛逆者》和《与陌生人出行》为个案,探讨女性职业身份建构中的进退维谷。陷于妻子、母亲与职业身份之间,休伊特与诺尔的作家身份建构充满两难。第四章从斯图尔特·豪与保罗·吉尔洛伊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以康威自传三部曲为对象,分析康威民族意识与流散身份的冲突。   结论部分总结了女作家身份建构中的多重“两难”在自传中的体现及其不可克服性;指出完整的身份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自传写作是澳大利亚女作家第二次身份追寻。本文试图说明:从“两难”角度对女性自传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女作家在母女冲突、女性家庭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冲突、文化冲突中的的两难。
其他文献
语料库语言学的理念和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应用语言学的各项研究中,翻译研究是其中一个后起领域,而基于语料库的法律翻译研究更是一个新话题。语料库强大的检索和统计功能开辟
多丽丝·莱辛是活跃在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简·萨默斯的日记》(1984)(包括《一个好邻居的日记》和《如果老人能够……》)是莱辛创作后期重返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
现今社会中广播仍然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本研究基于英语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和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对英汉广播新闻报道语篇的主位
戏仿是带有批判距离的重复,它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体现原作与仿作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往往通过讽刺来传递。戏仿的特点是在重释经典的过程中游戏文字以及挑战官方话语,因此
于他的爱尔兰的民族文化影响。然而更为客观全面来看,王尔德的身份不仅具有爱尔兰的一面,同时也具有英国的一面。他不像一些批评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彻底激进的爱尔兰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