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RNA聚合酶的移位和选择机理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NA聚合酶(RNAP)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当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DNA链上移动并将包含遗传信息的DNA链转录为RNA链。RNA聚合酶包含单体和多体两种。在转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是:RNAP沿DNA链的移位(translocation)和RNAP对底物核糖核苷酸的选择(selection)。RNAP一次可以转录上百到上千个核苷酸,在这个持续过程中RNAP的机械移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遗传信息的保真度对生命体而言至关重要,在转录过程中与保真度相关的就是RNAP对底物核苷酸的选择机制。近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对RNAP的工作机制提供了很多信息,但仍然有很多地方还不清楚。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作为实验的重要补充在近些年的研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RNA聚合酶的移位机制和选择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其工作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多体RNA聚合酶Pol II的移位机制研究。通过和细菌内的多体RNAP结构的对比,一个螺旋(Bridge Helix,BH)的flipped-out构象和straight构象之间的转变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然而,结晶结构并未在Pol II中发现BH的flipped-out构象。通过分子动力学的模拟,我们发现了2个BH的flipped-out构象,这两个构象对RNAP的移位过程均有促进作用,而且其中一个结构与结晶结构在细菌中发现的BH的flipped-out构象非常类似,证明了BH的flipped-out构象在Pol II中的存在。单体T7 RNA聚合酶的移位机制研究。T7 RNAP作为研究单体RNAP的模型,关于其移位机理主要有:Power-Stroke模型和布朗棘轮(Brownian-Ratchet)模型。我们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表明:T7 RNAP的移位机理为布朗棘轮模型。我们进一步解释了实验中移位前后的能量差的来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定量吻合。单体T7 RNA聚合酶的选择机制研究。我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在T7 RNAP移位过程中存在一个中间态。在这个中间态中,将要作为模板配对的过渡DNA核苷酸(TN)能够移位到活性位点,参与对底物NTP的选择。这个结构并没有相应的结晶结构。我们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这个状态时NTP的选择机制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NTP的选择可以依靠NTP与DNA模板碱基之间的WC(Watson-Crick)相互作用,活性位点附近的稳定性和Y639残基。这可能揭示了传统选择路径之外的另一条选择路径。
其他文献
正义城市为城市空间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本文在辨析正义城市、城市更新和城市空间治理等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空间治理的方式、工具、对象和效果四个方面对相
<正>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近20万布尔什维克党员领导不足3万人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拥有200多万党员的苏共领导人民,战胜
<正>2月23日,非洲喀麦隆的一些大城市爆发示威,与此同时,利比亚也陷入残酷内战。种种迹象表明,在继突尼斯政权垮台、埃及穆巴拉克走人之后,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中东之势正在蔓延
每个节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充分挖掘节日蕴含的教育因素。文章从营造节日氛围、引发情感共鸣,组织多彩活动、注重德育实践,整合多方资源、拓宽德育空间等方面,研究
<正>一般来说,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官方性、权威性、唯一性和指导性等特点,是该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决定了一个国家历史教育的品性。当然,
如何探索转型发展,更好地建设开放大学,是各个省级电大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在实地调研四川电大、贵州电大和云南开放大学办学理念、发展思路与有效实践,找准转型升级、服
目的:探讨胎儿肠管回声增强(EB)的产前诊断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121例超声提示肠管回声增强的胎儿。结果:发现孤立性EB 25例,EB合并血清学
2016年,包头市"6521"战略定位明确了"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新战略新要求,对于全市打造绿色农牧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次重要契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包头市虽
综述了改善芳纶与橡胶粘合性能的处理方法,分别对芳纶的表面活化处理、浸渍工艺及采用适当胶料配方和增粘体系的直接粘合工艺进行了评述。
近年来司法审判中公平责任原则的运用存在滥用趋势,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法院仅以双方均无过错作为适用条件、公平责任原则适用范围过广且弹性较大、法官裁断为社会舆论左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