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的世俗化趋势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mf0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本土化和世俗化是其发展的趋势。明清两朝,商品经济迅速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世俗生活对于佛教的影响,逐渐反映在不同形式的文学创作中。明清昆腔传奇中出现了大量的僧尼形象,他们不是佛门中恪守佛法的弟子,其行为一如普通大众,染上了浓厚的世俗化色彩。僧尼形象因此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本文将分五章来进行阐述。第一章提出研究对象,简述文学作品中僧尼形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二章将概述明代之前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僧尼形象,从魏晋到明清,僧尼形象随着佛教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世俗化的程度在逐渐加深。第三章是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的分析,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一是情欲化,二是功利化,三是调笑化,四是侠义化,五是儒学化。第四章阐述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世俗化的塑造手段,结合剧本与场上,从净、丑、旦行的舞台表现,如行当、服装、表演、曲词宾白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试分析明清昆腔传奇中僧尼形象世俗化的原因,从佛教自身的世俗化、文学创作的娱乐化以及明清各种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
其他文献
介绍了承受交变载荷的螺栓联接进行疲劳强度计算的几种方法:按照最小应力保持不变计算、按照应力幅计算、按照应力比保持不变计算、用疲劳损伤累积假说计算和有限元法计算。
本文从“批评家”这一文化身份出发对沈从文展开研究。首先,归纳和分析沈从文在社会批评领域里的成绩,即他在社会批评方面的触角的广泛性和成果的丰富性,如对时政的批评、对
纸制品是指以纸来制作的各种生活艺术物品。本文重点研究纸帐、纸被、纸衣三种纸制品的生活应用、文学书写和文化意义。论文第一章概述纸制品的历史发展及地理产地。纸制品主
近年来,广场舞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魅力成为最受人欢迎的健身方式之一。同时,广场舞作为一种仪式,在成员间营造并且建构了共享的文化空间,由此也建立了群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并
1934年5月,《学文》月刊(以下简称《学文》)创刊于北平,前后共发行四期。作为新月派后期分化时期的重要文学期刊,《学文》既是对新月派文学尤其是诗学思想的有力继承,又对当
1980年代台湾牢狱小说在进行时便已进入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迟至1990年代,仍被众多学者论及。进入21世纪,随着台湾当代本土化思潮的兴起与猖獗,“乡土”和“本土”,“中国意
拟话本小说作为古代小说文体类型之一,至有明一代,呈现出繁荣趋势。冯梦龙创作的“三言”标志着拟话本小说的繁荣,凌漾初的“二拍”是继“三言”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拟话本这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节能减排呼吁之声日渐高涨,对燃煤工业锅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情况,从锅炉的硬件设
鲍照(4167-466),东海人,生活于南朝刘宋时期。他一生清贫多病,仕宦之路坎坷不顺,而文学成就极高。诗歌方面,他和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是一个“上挽曹、刘之逸
唐代大历时期,佛教兴盛,诗歌繁荣。诗僧群体开始兴起,他们走出丛林,与文士广泛交游。诗歌,是联系士僧的纽带。以诗传情、以诗探理、以诗论诗,为主要交游形态。大历诗僧与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