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对比中外我们发现,以美国为例,奖牌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体能为主导的“大项”上,如游泳、田径等。而我国在这些项目的竞争力上,和美国等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游泳作为奥运会中大项之一,产生的奖牌数量也相对较多。因此,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我国游泳等大项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游泳圈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中国游泳看浙江”。我国游泳现阶段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把浙江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起来,将中国游泳做大做强。本文以浙江省与河南省两省政府政策、管理措施、运动员、教练员、场馆、竞赛体制等运动员成才路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两省主管部门领导、80名教练员、70名一级及以上高水平游泳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与教练员、运动员访谈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对两省运动员成才路径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浙江竞技游泳运动员成才路径中的具体优势,以及河南省游泳运动员成才路径中的薄弱环节。为其他省市进一步构建、改良游泳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详细的参考,为提高我国各省市游泳整体水平提供全面的研究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浙江省与河南省在运动员组织管理形式、优秀游泳运动员年龄结构、优秀游泳运动员学历情况、优秀游泳运动员游泳启蒙期年龄、训练密度、训练强度、教练员专业经历、教练员学历、省队教练员工资九个方面都较为接近。(2)浙江省政府推行了可以增加游泳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率的相关政策,并且已经落地实施多年,为游泳项目在浙江省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省政府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利于游泳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3)浙江政府出资建设优秀场馆并提供运动员使用,保证基层训练队优良训练环境。省级团队场馆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保证了运动员有良好的基础训练环境,同时也为高水平游泳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科研保障。河南省基层训练场馆普遍面积过小,不能很好的承担运动员训练任务。省队没有配备相应仪器,不能为运动员提供进一步的科研保障。(4)浙江省依靠创办“月月积分大奖赛”把竞赛安排在全省范围内各市、区,运动员在家门口比赛,不耽误学习,增加参赛便利性。在比赛中加入身体形态指标,并按大纲100%比评分法单独立项,把身高指距等身体形态按数据排名,把形态加分政策贯穿其中。(5)省队教练可以通过多次的比赛,以及与基层教练的联络沟通,实时、实地关注与了解苗子运动员的训练表现及成长状态。设立一级进队的门槛,基层教练靠自身实力说话,避免了以往市级教练“人为操作"往省队送人的情况,择优选材的同时把控省队运动员的人数与质量。河南省比赛地点统一安排,定点设立,运动员参赛不便捷。河南省选材没有制定明确标准,进队没有明确要求,运动员依靠市队向上输送,基层教练要往上送人,只有这一个途径,往往出现不正当利益输送等现象。(6)浙江省通过每年十几次的常设省级比赛增加了比赛次数,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为浙江省运动员从小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通过设置选、育材补贴更大地调动了运动员、教练员的积极性,使选材的效率大大提高。河南省竞赛目前每年常设赛事三个,比赛次数过少,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积累扎实的比赛经验。没有设立经济方面的奖励措施,无法从最大程度上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积极性。(7)浙江省优秀游泳运动员男女基本持平,更利于项目发展,可以保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比赛中都能在更多的比赛项目中有所收获,做到“不偏项”。河南省优秀游泳运动员男女比例不均衡,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运动员。不利于项目均衡发展。(8)浙江省绝大多数教练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练员的学习和培训课程。只有9名教练在四年内从未参加学习和培训。河南省四年来从未参加过学习培训的教练员为22人。浙江省教练员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人数和次数均远超河南省。(9)浙江省省队拥有朱志根、徐国义、张亚东、李雪刚等多位全国著名教练,培养出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汪顺、何峻毅、徐嘉余、叶诗文、傅园慧、李朱濠、朱梦惠等。无论在著名教练员数量上还是所培养出的著名运动员数量上都要领先河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