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非农化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土地资源竞争配制的一个结果。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近年来由于土地非农化造成的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协调好“吃饭”与“建设”这一矛盾体,一直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发展的直接结果,一般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本文则从横向上研究土地非农化量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倒“U”型曲线,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非农化经历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在对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时间跨度大的深圳、上海、苏州、济南四城市的的进一步实证分析中,也验证了这一结果。粮食安全是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率不变的情况下,土地非农化并不影响粮食的需求,但在长期内,土地非农化对粮食的需求是否产生影响取决于人口增长和人均收入何者为大;在短期内,土地非农化会对粮食的供给产生影响,但在长期内,对粮食的供给压力将会得到缓解。我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土地产权的不确定性,土地产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农民对农地的长期投资以及对农业未来预期收益的关键因素,并进而影响他们保护农地的积极性。基于这一思想,本文把不确定性这一因素引入到土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中,并对土地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运用不确定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把影响土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因素,一类是主观因素。并主要是从理论上系统的分析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方向,为后面的计量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计量经济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除了土地市场化程度外,其余的驱动因素对土地非农化的影响均与理论相一致,而农业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对土地非农化影响最大,而土地市场化程度是否能够抑制土地非农化还需要具体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